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朗讀音樂會之經典古文篇Ι/畢仙蓉


   戲劇中常有配樂增加戲劇效果,以刺激觀眾的情緒。那麼適當的音樂應用於朗讀中,是不是也能加速文章情感的傳達呢?其實畢老師認為朗讀既像歌唱又像廣播劇,因此決心在喜愛的篇章中加入音樂這一元素,果然如戲劇一般容易使人動容!今日推薦幾篇個人偏愛的古文,也分別為他們找到合作的夥伴(音樂或影片)。有興趣者,不妨一試。特別感謝協助我尋找音樂的朋友:易宜萱、謝秉霖還有Wen Song,更感謝一直幫我鑑定搭配合適與否的同事楊安琪老師,還有告訴我說:「聽妳朗讀是一種享受而且機會難得」的一群好同事。

我為什麼選《大秦帝國》搭配李斯《諫逐客書》?
       李斯為人如何?學者多不齒於他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殘害同窗好友韓非的作為。功名與富貴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以卑微為恥,以窮困為悲」的生命價值觀,正對了秦王贏政(秦始皇)的胃口;李斯鼓勵秦王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從此被封為客卿,參與軍計大政。然而在秦國完成統一霸業不久,國內發生一間諜大事:韓國水工鄭國(人名)為了消耗秦的國力,延緩秦向韓進攻,說服當政者修建灌溉農田的水渠。結果計謀被識破,使得秦國宗室大臣紛紛提出「從他國來的客卿都是間諜,應全部驅逐」的建議。秦王受騙於韓國水利工,自然憤怒;李斯也是來自他國的客卿,當然緊張自己的命運,因此《諫逐客書》中的文字在在強調客卿對秦國的貢獻,讀來彷彿能感受到李斯對自己可能失去地位甚至被驅逐的焦急,也感受到他對自己協助秦王一統天下的心力全部被抹煞的不滿。
       我為什麼選《大秦帝國》搭配李斯的《諫逐客書》?給各位看《大秦帝國》這部影片的片段,同時從配樂裡感受大秦聲威。想想李斯為什麼上書秦王,《諫逐客書》裡顯現的強盛武功以及聲色珠玉,若您是贏政,能不驕傲與感動嗎?

我為什麼選《長相思》搭配李密《陳情表》?
     <長相思>令我想起李白與白居易的同名作品<長相思>。
     李白思念的對象在京城長安,無論這對象是美人還是功名,都與他相隔遙遠,追求不得──鬱悶之情盡在詩中。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的<長相思>夾雜愛與憂傷的糾結情緒,在這首二胡演奏的<長相思>裡縈繞……。
     有人說讀<陳情表>不落淚者,此人必不孝。「孝」與「相思」根本是不同主題,<長相思>搭配<陳情表>,可乎?可。不然,哪裡找創作背景相似的國樂來搭配此篇古文?姑且試試這曲吧!不可也讓它可。
     亡國之臣李密,在晉武帝的懷柔政策下,被召為太子洗(ㄒㄧㄢˇ)馬(太子外出時,在前導威儀)。時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年高無人奉養,李密不捨,便以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口號作為最好的推辭理由。文中除了泣訴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受阻母照顧的感恩之情,也強調自己介於祖母病重與主上厚愛的進退兩難中,濃郁真情很難不令人動容。
    同樣是鬱悶愁苦以及牽掛的情思,<長相思>搭配李密的<陳情表>,有緣讀給你聽便知搭不搭,希望再次讀得令你落淚。

我為什麼選《將軍令》搭配李白《與韓荊州書》?

    《將軍令》氣勢磅礡,充分展現大將軍決心得勝的情懷。將軍面對勝負未知的前程,仍然勇往直前,雄糾糾、氣昂昂地策馬沙場,終於得勝歸營。
    《與韓荊州書》是李白三十四歲(年輕氣盛)時,寫給當時地位崇高的韓朝宗一封毛遂自薦的書信。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三不朽」中,「立功」一直是李白終身追求的目標。他不屑走科舉路線,卻有強烈的企圖心,當然需要貴人提攜,曾任荊州大都督長史(相當於今市長)的韓朝宗自然是李白極欲尋求的對象。一般人毛遂自薦,口吻難免謙卑甚至可能夾雜哀憐,但一代才子終究是一代才子──心高氣傲,躊躇滿志;除了也會讚美對方,也會表露自己的才能。《與韓荊州書》全文特色氣勢雄壯、鏗鏘有聲。
     李白雖是文人,但文人也好,武將也罷,決意得勝者,都有那顆澎湃激昂的雄心壯志。這就是我決定採用學生宜萱她推薦的《將軍令》之故。
可參考台北青年國樂團演出的這支
此外還可參考香港已故作詞與作曲家黃霑改編為歌曲的這支
《男兒當自強》


我為什麼選《二泉映月》搭配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二泉映月》的創作者阿炳〈華彥鈞〉,雖然年輕時因為吸毒與嫖妓而致雙眼潰爛失明,但他在全盲後創作出的《二泉映月》,正好訴說著他一生從年少得志〈一表人才+一副好嗓子+善擊鼓+吹笛+拉二胡〉,經歷病痛與黑暗〈染上惡習+生活潦倒+雙眼失明+流浪街頭賣藝為生〉,卻不願向命運屈服的掙扎與反抗精神,終至創作出能撼動人心的《二泉映月》。
    《與元微之書》是白居易創作於他進士及第後從政的第十八年。十八年應該在政壇上要有些地位了,卻被貶任一名有職無權的閒官──司馬。在痛苦的思想鬥爭後,帶著憤慨與憂傷寄情落腳處的廬山山水中。這封書信是要安慰掛念他的老友元稹,希望當時病重的老友不要擔心──二人惺惺相惜的情誼,在這封既含些鬱卒,又含些苦中作樂的複雜情緒中,油然可見。
     不同創作背景,相同的鬱悶與憂傷──就是我把二者牽繫的原因。

我為什麼選《流浪者之歌》搭配歐陽脩《秋聲賦》?
  《流浪者之歌》是小提琴家薩拉薩蒂(1844-1908)所作,訴說吉卜賽人悲愴的人生經歷,以及熱情奔放的生命力。
   《秋聲賦》是一代文學宗師歐陽脩寫於辭去開封府尹〈相當今日縣市長〉之後。在這之前,他三次被下令貶官,雖然第三次因仁宗皇帝後悔,又把他留下做翰林學士,但政治上的驚淘駭浪並未在他生命裡平息;除了貶官的不堪,還有政敵的攻擊與毀謗──這些怎不令大師慨嘆?當然仕途如何崎嶇,都無減於他給自己文學上的使命──提倡平實文風,也造就了北宋文壇上一批重要人物(蘇東坡等人)。
     我為什麼選《流浪者之歌》搭配歐陽脩的《秋聲賦》?《秋聲賦》表面上是寫歐陽脩讀書時發現外在景物的轉變,實際上透露的是他一生命運的多舛。有悲苦,也有超然及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我為什麼挑選《滄海一聲笑》搭配蘇軾《前赤壁賦》?

    《滄海一聲笑》是已逝香港作家黃霑為電影《笑傲江湖》填的詞曲,《笑傲江湖》則是金庸大師的小說作品之一。
     小說裡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歌詞意境也是令人心有戚戚焉。劉正風與曲洋(小說中的人物)大無畏各屬門派如何勢不兩立,勇於擺脫世俗偏見,一起追求笑傲於山林江水間的理想──終在入土後實現──遺憾中仍可尋得一點安慰。
    《前赤壁賦》是飽讀詩書、才氣逼人的蘇東坡寫於貶謫黃州期間。是庸材就不會被注意,也不會遭受有心人士的傷害與折磨。既來之,則安之;既貶於「陋邦」,無論如何也要擺脫不如意的政治記憶,就當無事(政事)一身輕吧!夜遊赤壁,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豈不與作者本身的磊落相輝映?然而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是否也暗示他悲涼的境遇?表面上,作船中客的心靈導師──安慰對方不要對生命存著悲觀想法,但何嘗不是安慰心中的另一個自己?
    我為什麼將《滄海一聲笑》配對《前赤壁賦》?因為二者同樣對人生懷抱一些理想,又同樣對生命存在著一些無奈,最重要的是在無奈之餘也要瀟灑──唯有瀟灑的思維,才能應對詭譎的生命。
2019/8/3/10
 補充臉書發文

他們都說你來到黃州後
已豁然開朗
我不信你多瀟灑!
要不何須強調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你自己也是同樣處境吧
要不「託遺響於悲風」
那「悲」何需來插一腳?
「託遺響於清風」豈不瀟灑?
還有還有
我懷疑那「客」是你塑造出來
那個可以與自己心靈對話以撫慰自己的你
你聽聽我是不是讀出你的心事了......

畢仙蓉老師朗讀蘇軾〈前赤壁賦〉2017年版
2019/8/3/12
題目設計:畢仙蓉老師
蘇軾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的豁達心境,在甲生看來是「全然開朗的豁達」,乙生卻說是「企圖自我療癒的的豁達」。請依據線索說明你較支持甲或乙的主張。
★支持甲或乙的看法者,皆可依據同樣線索說明自己的判斷。
線索提示
1.支持甲生看法者,可參考線索:「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2.支持乙生看法者,可參考線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美人」是誰?真有一美人?君主?理想?其他?)、「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