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國中小品德教育教學實務與分享/畢仙蓉老師


  

講師畢仙蓉老師與研習老師合影

畢仙蓉老師與民和國小馮麗珍校長合影

陳長盛主任認真參與畢仙蓉老師設計的合作學習法
馮麗珍校長率先在《從閱讀推動品德教育》之「合作學習法」中發表




老師們踴躍參與《從閱讀推動品德教育》之「合作學習法」


感謝候用校長林楨川校長
認真參與我設計的合作學習法〈他在發表中......〉


屏東縣103年度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

國中小品德教育教學實務與分享

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7/30 星期三9:00~16:30

演講地點:屏東縣教師研習中心


演講內容

      此處文字敘述僅納入部分,詳細內容與作法於研習會場說明。

開場白(背景音樂《愛的故事》)

      屏東是我國小時每逢暑假必待的勝地。那些年這裡有疼我的人:外公、外婆、舅舅、阿姨。經過幾十年我才又回到這裡,把他們當年對我的熱情也帶來這熱情無比的地方。今天六小時的演講,提供的教材全是我在教學上的實務經驗;每一種見解也都來自一段領悟,而每段的領悟背後可能藏有一個故事,只是那些故事也不是今天的主題,所以就不多提它們。如同過去的八十幾場,我仍然希望在座各位不要以評定專家的眼光來評定我今天的表現,因為我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名嘴可以滔滔不絕,對於我準備的教材也沒有發表過研究論文,只是自己對於感興趣的研習或必須參加的研習,一旦認真聽了之後,會謹慎地在教學上實驗與創造,然後在此與大家分享自己部分失敗與成功的經驗,還有最重要的是成果呈現。倘若我的努力可以帶給大家方便或者激發各位一點靈感,會讓我覺得自己對教育又做了一點點貢獻。誠心捐出講師費給辛苦的承辦單位,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沽名釣譽,是因為感謝各位願意聆聽我發表,願意以掌聲鼓勵像我這樣一個平常不愛講話卻喜歡舞臺的人。我可以確切的說:承辦單位非常辛苦,我相信每個學校都有需要協助或者是鼓勵的孩子,也希望語文教育和品格教育能在各校推展開來;換句話說,我希望藉由各位的參與,讓更多清寒學生得到協助,讓更多好品德的孩子努力影響更多人,讓語文教育可以在更多地方蓬勃發展。倘若各位今日的參與度愈高,給我的鼓勵便愈大,那麼可以說今日的捐獻是我們一起付出的結果,若能因此得福,也必是給所有認真參與的人。

壹、品德教育融入教學

      將品德教育融入教學中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打造正面思維的學習環境。為什麼?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倘若有一部分的人喜歡用負面情緒來處理問題,你們覺得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氛圍環境?而我們的學生學習到的又會是什麼?等一下我在「養成正面思考習慣」時,會舉一個切身的例子。

   一、打造正面思維的學習環境

   *思維影響氛圍,氛圍影響思維,讓思維與氛圍形成良性循環

     才有利教學(對於我這樣的說法,老師們或許可以花一點時間去回想:自己所處的環境裡,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不是這樣的一個結果。)

   問:正面思維與負面思維,哪個容易使一個人的身心靈健康?為什麼?      

       (無庸置疑答案是:正面思維。現場老師紛紛說明原因)

     據科學研究:正面思考時,人體會分泌二十種好的賀爾蒙,又稱「腦內嗎啡」,能使人情緒變好,能防止老化,還能增強人的記憶力和免疫力。負面思考時,大腦會分泌出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不好的賀爾蒙,毒性特強。經常讓它產生,會生病,也會加速老化及早死。所以正面思維比負面思維更能使身心靈健康。但誰又能避免會使我們產生負面思維的因素呢?我不知道有誰能完全避免,但我相信習慣於正向思考的人,至少可以在負面思維升起的時候,立即以正向思維說服它。

     正面思維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而是以正向語言提出建設性的作法;不像負面思維只能在攻擊性或傷害性的語言裡否定、謾罵或頹廢。一個在建設中不斷改便且不斷進步,一個在否定、謾罵或頹廢裡沉淪,哪個容易提升一個人的品格?

   有人喜歡生活在負面思維裡嗎?為什麼有人總是以負面思維思考問題?應該沒有人喜歡,但確實不少人有這樣的習性。如何改變這種習性?

(現場老師紛紛表達看法)

1、改變環境。不一定是遷移,可以是這個環境裡的有心分子一起努力改變
2、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

    想想看:學生在充滿負面思維的環境裡學習,是不是容易耳濡目染?(舉一屆參加「不抱怨運動」的班級例子

    有哪個家長放心孩子長期處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又有哪個老師喜歡讓自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因此打造正面思維的學習環境,至少是校園理每一份子的責任。

   問:人總是會有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負面情緒來時怎麼辦?

(現場老師紛紛表達看法)

有一篇文章在今天下午《從閱讀推動品德教育》這個主題時再一起討論。這裡作一個聯結──介紹我一場談「如何防阻霸凌」的演講。http://bcrtw7.blogspot.tw/2014/04/blog-post_17.html

   問:為什麼談到負面情緒會與「霸凌」作聯想呢?

(現場老師紛紛表達看法)

   是的那些霸凌的行為都來自負面情緒,而被霸凌的人也容易因此產生負面情緒。所以正面思維對這兩種人都很重要。那一場演講,老師們提出的解決方法都很可貴,歡迎各位撥冗瀏覽,在此便不多作說明。

   問:如果是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甚至發生負面行為,老師可以怎麼做?

(現場老師紛紛表達看法)

   先了解原因,然後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最後鼓勵學生改變。如果只是一味批評學生當下的表現多麼糟糕,那麼學生能感受到老師想幫助他的誠意,還是只感受到老師非常討厭他呢?哪一種感受才會讓學生想改變自己呢?(現場老師紛紛表達看法)所以事情發生了,我們都應該:認清回不去的事實,讓接下來比過去更成熟、更有收穫(處世智慧就是最大的收穫,只是有時它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

   問: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甚至發生負面行為,要改變的一定是學生嗎?

(現場老師紛紛表達看法。)

     其實有些學生會經常用負面思維思考問題,關鍵也來自老師對他的態度。學生不成熟是常見的事,但老師也可能不成熟。例如:總是嫌棄學生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麼學生就乾脆從頭到尾跟老師作對了。所以老師是不是也要改變態度與教法呢?

   打造正面思維的學習環境,首先要有處理負面情緒的智慧。以下是我給自己的兩項心理建設:

      1.認清回不去的事實

      *看到環境的改變,容易有一種負面的聲音出現,這些聲音可能是「為反對而反對」的非善意,也可能是「旁觀者清」或「當局者迷」的善意結果。

     環境的改變也許是時勢所趨,也許是前人苦心設想未來的結果。不習慣的人,心裡往往會有負面的聲音出現,例如:「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果真一代不如一代?這一代難道沒有比過去還好的地方?倘若先承認「回不去」的事實,再冷靜而客觀地分析改變前後的種種差異(非單方面的差異),也許負面的聲音就會漸漸消弭,接下來就是謙卑地思考如何讓下一步做得更好。旁觀者的意見或許可貴,但當局者的經驗與體悟更值得參考,即使他們曾因慌張而無所適從。

      2.改變的前提:將心比心

       *改變,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將心比心,就是最好的智慧

      教育一定要改變,因為時代在變,人的思維也不斷在變,怎麼可以用不變的方式應付這什麼都在變的時代呢?傳統美德、精典文學都值得欣賞與學習,但是怎麼教、教什麼──這都是老師應該將心比心為學生、為家長思考的問題。

    推動品德教育,以往我們習慣由老師講述道理並要求學生務必傾聽──這樣的方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換成由學生講述而同儕傾聽呢?在過去一年我徹底於任教班級實施的結果,發現效果更好,學生他們也說更喜歡看同學在臺上的樣子,而且無論是說的學生或聽的學生都更容易記住講述內容。為什麼?因為採用合作學習法(須注意弱勢的安排)以及命題訓練,不僅讓學生專注於自己小組準備的內容,也專注於他組講述的內容。為什麼要同時採用命題訓練?因為合作學習法的缺失就是學生僅專注於自己準備的部分──所學有限。等下我分別舉例說明,至於說到「活動參與法」,它又不同於一般的活動課程,主要是多了「反思」這部分,可以是師長的故事勉勵或是格言鼓勵,還可藉由分組討論的方式發表。(請見《配合壁報比賽辦法進行教導與輔導工作》+《配合球類比賽辦法進行教導與輔導工作》ppt.


   二、品德教育十二項核心價值──尊重、負責、誠信、感恩、自律、合作、禮節、孝敬、關懷、守法、正義、勇敢──融入教學中的方式

     *以下實務經驗於研習會場說明

   1.故事講述法

   2.動畫、圖片與影片觀賞     

   3.命題訓練

   4.活動參與法

   5.其他

  *上述無論哪一種方式若同時採用分組合作學習更見成效


  貳、如何從品德教育中建立學習成就

     過去我們常鼓勵學生將來當一個成功的人──這句話聽來很正常,至少比立志當乞丐來得正常。七月二十一日一則新聞說一名26歲的女孩認為「當乞丐不偷不搶,生活也很自在」,所以她立志當乞丐。鼓勵學生當個成功的人,但是我們卻看到許多表面上成功的人卻是品德敗壞,會不會開始擔心「學生一心想成功」其實是危險的事?告訴學生品格很重要,卻沒有讓他們知道需具備哪十二項好品格,也沒有讓他們建立學習成就,那麼會不會還有下一個學生立志當乞丐?說來說去應該是我們對「成功」下的定義不夠清楚,在教育上的方向也不夠明確,導致學生以為成功就是要做大事,更嚴重的是有人還把「隨機砍人」當作「大事」,或者導致有些 學生和家長以為不偷不搶就對得起社會了。

       以前我會拿  國父的說法:「一件事從頭到尾徹底作成功就是大事。」現在我對學生也不敢只有這樣解釋,因為擔心學生壞得徹底也誤以為自己做了大事。倘若我們說:「成功就是做一個令人敬重的人。」這樣的說法會不會比較好?因為「敬」這個字,是「尊敬」。有好品格才值得尊敬;沒有的話,頂多是得到人與人之間該有的尊重而已。一個人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都會因為不良的品格而使他更令人遺憾。

     再談「學習成就」。為什麼學習成就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因為學習成就可以提高學習自信,有了自信,想把一件事做好就不會太困難。聰明的人不一定學習成就高,但比較容易有學習成就;遲鈍的人,老師不妨讓他知道:「上天為你關了一道門,必定會為你開另一扇窗。」讓他相信成功的方法不只一種,而天無絕人之路。無論我們的學生是哪一種人,老師都要努力協助他們擁有學習成就且具備良好的格。如果我們善用「分組合作學習」、善於肯定、善於捕捉學生的長處 (用鏡頭或用文字記錄)、善於引導與期許,那麼即使我們在與他相處的其間,所建立的成就有限,但至少無愧於心,且怎知學生的前途不會無可限量呢?先給各位看幾張圖片(開始播放……)。這些風景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各有清澈的湖水與光──呈現它們的倒影。我相信再作的老師都跟我一樣希望自己就是那潭清澈的湖水或那道光──有清澈的思維與光一樣的力量──學生因為我們的存在而顯得雙倍美麗。但是自始至終要有這樣的想法很不容易,因為我們都是平凡人,情緒一來便容易被情緒左右而忘了初衷。所以「莫忘初衷」這四個字為什麼聽來語重心長就是因為它真不容易也真得可貴。以下給各位欣賞《看見孩子的能力》並說明我的作法與結果。但也誠實地跟大家說,我並非時時刻刻都對學生那麼有耐心和愛心,但至少會在事後反思自己的作為。


*以下實務經驗於研習會場說明


  一、影響學習成就的三要素動機、自信與自律

      建立孩子的學習成就,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或許是首要條件,但有時候我不確定是因為給了他們自信,才使他們有學習意願,還是因為讓他們在學習意願中培養出自信。但無論如何這兩者都很重要,而教會他們自律又更重要,這樣他們才不會妄自尊大或得意忘形。

  二、培養典範人物並藉用同儕的影響力

      曾經我以為學生的改變是因為我努力的結果,後來發現自己常需藉助學生的力量來影響他們的同儕。從此「培養典範人物」是我班級經營重要的工作。我也鼓勵學生:向典範看齊,自己就是下一個典範。

  三、反思教育的重要

      *典範人物也是人,所以允許他們犯錯,但提醒:典範人物的可敬在於他的成就之外,更在於他修正自己的勇氣與行動力

      *老師需要反思,也需要教會學生反思。


叁、從閱讀推動品德教育

      過去我們為什麼要那麼大力推動閱讀?因為相信「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喜歡閱讀的孩子真不會變壞?521在捷運江子翠站,犯下隨機砍人事件造成422傷的21歲鄭姓嫌犯,他小學時曾得到老師給的如此棒的評語:「性情和善、樂觀向上、人際關係佳」,他也喜歡閱讀,後來喜歡讀作家九把刀的推理小說,喜歡閱讀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以及小說《大逃殺》,且會在作業本上寫下短篇故事,替同學依照編號安排各種死法,你們說他有沒有變壞?當然我們不能說一個孩子變壞全是因為閱讀的關係,但不能否認思想會毒害一個人,而身心靈不成熟的學生,更容易讀進書中那些我們不希望他學到的事。

   「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我後來不相信這句話,是因為遇上喜愛閱讀卻品德不好的孩子。經過三年的教導與輔導,加上學生個人的領悟,後來懂事了。與其說學生的成長是因為閱讀的關係,我更相信是親師生一起努力的結果。

     再說,各位想想:如果你的學生在打掃環境的時間仍抱著一本書閱讀而不去工作,你會稱讚他說:「很好」嗎?如果你的孩子在家整天沉浸在閱讀的世界裡,不願幫忙家事,你會對著他說:「很好」嗎?如果你的學生讀了一本專門寫給父母親看的書,從此動不動就批評自己父母的作法,甚至頻頻頂撞父母,絲毫忘記孝親與感恩的重要,你會對他說:「很好」嗎?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大力推動閱讀,因為臺灣學生的閱讀能力曾在2006年首次參加評比,結果居57個參加國中的第16名,輸第1名的韓國、第3名的香港以及第15名的日本。PISA 國際評量計畫每三年舉行一次,在2009年的時候,臺灣落後至第23名,遠輸第1名的上海、第2名的韓國、第4名的香港、第5名的新加坡以及第8名的日本。因此不得不覺醒而大力推動閱讀,只是現在的推動不再只是「閱讀」就好,還要加強「閱讀理解能力」。終於在2012年臺灣進步至第8名,雖然還是輸前面幾個介紹的國家。

     早該強調「閱讀理解能力」了,因為這是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孩子讀進什麼的最好方式。透過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可以同時培養孩子的美德──只要選擇適當的文本。如果這方面的訓練可以結合分組學習法並鼓勵學生發表,我們不僅可以培養他們團隊合作的能力,還可以同時訓練他們蒐集並統整資料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多培養幾個典範人物。老師們不妨至我個人的教學平台搜尋課堂上的作法:《試在畢得》、《惠文高中國文科教學網誌》。

      我當然仍鼓勵「閱讀理解能力訓練」以外的一般閱讀,只是身為師長,更有責任關心學生們讀什麼、讀進什麼。我曾十分榮幸的獲得101年教育部閱讀推手個人獎,當時就是以我自己不同於別人推動閱讀的方式參選,我其實是將「閱讀」與「品德教育」結合。歡迎各位有機會瀏覽《我抓得住──班級經營》(現已更名《我抓得住》)以及《畢老師寫作裁縫室》──這兩個我當初參賽的網誌。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能看出我在班級推動閱讀成果的網誌──我當初的班網《畢生絕學9902》。不過隨著學生的畢業,它也功成身退。幸好我將精華照片編輯成《看見孩子的能力》。

      以下我先講述自己對閱讀下的定義,以及如何讓閱讀成為「有效閱讀」且和品德教育結合,然後開始與各位老師現場實作。今日準備的所有資料,老師們若有需要可在課堂上使用。

   一、閱讀的定義:


   1.狹義的閱讀:讀的是印有鉛字的書籍

    2.廣義的閱讀: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二、有效閱讀與品德教育的關係

      *有效閱讀從閱讀理解能力訓練開始,有了閱讀理解能力再透過閱讀進行品德教育,將如魚得水

*以下實務經驗於研習會場說明

     1. 首屆國中會考試題與閱讀理解能力的相關性


     2. 如何進行有效閱讀


     3.閱讀理解能力中的「分析、綜合與評價」和品德教育的關係

      可藉由問答題的設計讓學生從文本中分析問題。另外,除了引導學綜合文本線索,還可引導他們與生活經驗、時事等聯結並訓練他

批判的能力、反思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提供與品格教育相關的文本並設計問題討論(請見研習手冊)

         *採【合作學習法】進行活動,以下是各組成員須注意的事項

        1必須參與【學習單】中的每一題討論與演練(教師宜全場來回

          巡視、掌控討論聲量並關心學生可能在研討中提出問題)

        2可以選擇臺上報告的形式(自行安排小組呈現的橋段),但必
每位成員都有報告機會

        3可以從【學習單】中選擇自己擅長的題目於臺上發揮

        4為使活動進行順暢,負責【命題設計】這項的成員,宜請同組

          所有成員同時於黑板上書寫題幹及四個選項


     2)藉由品格教育十二個核心價值訓練學生設計故事〈或者漫畫、

攝影〉與發表感想或解說的能力──參考《最好的禮物》ppt.27~36

         *作法也可參考(1


結語


      我常覺得通往成功的路不只一條,且上天總會讓有心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曾經我認為「演講」是那些記性特好且特別健談的人才會有的能力,從來不覺得自己真有一天能在眾人面前「演講」,尤其是在一群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都不少於我的人面前;因為我的記性不好,又不愛主動找話題與人交談。平常我喜歡扮演「傾聽者」的角色,除非表達自己對他人的關心,非必要也不喜歡提供意見,寫的時間會比說的時間多。感謝老天給我其他能力,又讓許多貴人來提攜我、協助我,或提供我舞臺,我才可以將自己努力鑽研的結果與更多人分享。如果希望我們的學生有好品德,老師不應該只提供一種作法或一條路,因為每位學生的性質不一樣,對同一件事的領悟力與學習力都不同;真心希望學生有好品德,老師就是要獨具慧眼與慧心,用適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自律。或許我們能夠這麼說:「自信,可以引起一個人的學習動機;自律,可以讓他的動機單純而不偏宕。」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