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文言文思辨能力訓練 / 畢仙蓉老師指導

以防舊平台無法呈現歷史資料

今將它們一一整理重現於此平台......
我們不應該小看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倘若以為他們完全看不懂文言文,而要一字一句教他們,相不相信學生很容易養成依賴老師翻譯的習慣?當然我不是說老師不必教文言文,畢竟那古人的語言,連我們都很難全懂,更何況學生?只是我認為並非全懂那一字一句的意思才算是讀懂文言文。
    今日課程是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自信,以及訓練他們自己解讀的能力。當然允許他們參考課本中的注釋。倘若在這樣的訓練下,能讓學生讀懂文言文,那麼我們老師的教學就可以省去大半講解翻譯的時間。更可喜的是:有較多時間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切記:這分學習單之後,請老師務必檢討學生學習的困難處(補充說明),以及肯定(範讀)寫得好的作品。
第九課 幽夢影   思辨能力訓練問答題(文長不限)
班級:    座號:     姓名:
1.  請以你的領悟解釋下列這段話:「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可舉例說明。
答:
張笠箴 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每一種朋友,都有他的獨特處,或許有機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不一樣的長處。例如:遇到學問淵博的朋友時,他滿腹經綸能使我們猶讀萬卷異書;遇到風流高雅的朋友時,他不經意的一首詩歌,使我們就像閱讀了古代名人的詩文;遇到談吐謹慎而有節制的朋友時,他認真不隨便的態度,又使我們像是閱讀了儒家的典籍,句句都是經典;而遇到言行滑稽的朋友時,他的一舉一動彷彿讓人在閱讀一本傳奇小說,每處都使人目不轉睛。朋友就像一本本好書,在每次的「閱讀」中都能有所收穫,也在你我之間增添更深一層的情誼。
曾哲偉:生活在當今社會,必要與人群居,與他人共處。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色,各人的一生皆如一本書,讀書中必有所得──從正、反兩面,皆有可取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如此!我一位同學,為人真誠,說話幽默,與他做朋友,天天都有笑聲,也可從他身上學到樂觀開朗。
林家均:朋友就像是一本本書,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優、缺點也不同,內容也就不同。結交朋友能從他人身上學到知識.經驗,間接充實自我。
陳玄評每個人都像一本書,人們可以藉著觀察朋友的品格、內涵來學習他們的優點。羅于茜:書有千百種,人應該也有上百種。讀不同的書能吸收不同的知識,與不同的的人相處,能得到不同的經驗。人如書一般,能使有心學習的人增廣見聞。
黃詠芊:淵博友,他知道許我不知的事,吸收他所知好似讀一本異書,可增廣見聞。風雅友,和他相處如沐春風,好似讀了一篇名人佳文,令人陶醉其中。如:我有一位朋友,她談吐、舉止優雅,和她作一塊兒,真令人幸福。對謹飭友,他教自己謹言慎行,好似讀了聖賢經傳,對於「品德」有很大的益處。如:一名老師對於「品德」的諄諄教誨我銘記在心。對滑稽友,他幽默風趣,和他相處總有笑聲,好似讀一本傳奇小說。如:我有一位朋友,他幽默風趣,關於他的回憶總是中滿笑聲。
楊謹丞:學問淵博的人很少,又是自己的朋友更少。所以和淵博友在一起,就如同閱讀罕見又珍貴的書;風流高雅的朋友如同蘇東坡,與他們相處就像讀名家的詩文;謹慎小心並節制的朋友如同高僧、聖人,和他們相處就像在讀聖人的名言;和滑稽的朋友在一起,他們或動作有趣,或說話有趣,就像小說一樣精彩生動。.
劉梓宣:淵博的朋友擁有多元的知識,跟他在一起就像是讀了很多種書;風雅的朋友懂得享受,跟他在一起像是沉浸在詩文裡那般陶醉;謹飭的朋友謹言慎行,跟他在一起像是在學習古今聖賢的優點;滑稽的朋友言行風趣,跟他在一起心情便會很好像閱讀傳奇小說般快樂。與不同特質的人交友,便能學到不同的經驗。林子員:交到一個做事冷靜的朋友,就能從他身上學到冷靜;交到一個很會講話的朋友,就能學會怎麼聰明回答;當交到一個謹慎有規矩的朋友,就能學到甚麼教自律。
彭宇慈: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學識淵博的人知道的知識比我們多,甚至有很多事是我們不知道的,所以面對他們時,像是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很多詩人都很浪漫,如李白。他們都是風流高雅的人,所以說認識他們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以儒家精典為例,論語、孟子教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結交言行節制的朋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愛耍寶的人總是豐富了大家的生活,讓大家笑呵呵的,所以如閱傳奇小說,充滿趣味。
李儀琳: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通常有相同愛好的都會聚在一起,但這樣的方式卻常常讓思想、知識受限制。倘若交友能更廣泛,那麼便可以從不同的人身上看到更多,也學習到更多。
黃琳芷:這句話就像是用交朋友來讀盡天下書,因為當你在和這些朋友在一起時,可以體驗到書裡頭的各種感覺,彷彿身入其境。
李明瑾: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朋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所以交到的朋友個性特質都不同。而你能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便像是在閱讀好多本不同類型的書本。
林易佐:我有一位朋友,總是出口成章,說話用語展現出他不凡的文學造詣。有諸如此儔的朋友,可以陶冶性情,效果就像閱讀名人詩文般。因此每一種朋友都有其可取處,也要試著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事物,就像看書一樣。
劉彥慈:朋友很多都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人,那麼交朋友就是閱讀著那些人的一生事蹟。如果自己的朋友知識很淵博,那麼自己就可以常常聽到來自不同地方的情報,就好像讀了好幾本好書﹔如果是交到風雅的朋友,就可以從他的談吐裡受到文學的洗禮﹔如果是交到謹慎而有節制的朋友,他便會時不時的告訴自己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就如同讀聖賢經傳一般。而朋友的個性很開朗逗趣,他便會做一些有趣的事,人生就像一本傳奇故事。
沈芳萱:  每個朋友都像一本書,當你去閱讀他們時,會發現他們是有趣的;有一個朋友他會對我講笑話或做些有趣的舉動。跟他在一起,每天就像是在看〝笑話大全〞一般;跟喜歡唱歌的朋友在一起,就如在看一本有聲書;每一個朋友都不一樣,仔細去閱讀他們,就會認識到各式各樣的人。
范嘉芬:結交知識淵博的朋友,像讀了珍奇的書,因為知識淵博的朋友很少見,值得珍惜。結交風流高雅的朋友,像讀了名人的詩文,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
結交言行謹慎而節制的朋友,像是讀了儒家的典籍,行為自然會端莊。而結交言語、動作讓人發笑的朋友,像是讀了傳奇小說,能聽到不同的事物,內容精彩也逗趣。
陳睿婕:結交個性不同的朋友,能使我們了解不同的領域及對生活可有的態度,也帶來許多樂趣與知識。
嚴珮綺:淵博的朋友,知識廣闊,許多我們不曾知道的事,他很可能知道。與他相處,就像在閱讀珍奇的書,使我們知道了更多平常人不知道的事;風雅的朋友,就像閱讀詩文時所感受到的平靜、浪漫、瀟灑;謹飭的朋友做事謹慎,就和聖賢一樣,不出差錯;滑稽的朋友,總是逗人發笑,當我們看傳奇小說時,也會因為裡面的奇聞異事而感到快樂、開心。
蔣欣庭:結交不同類型的朋友,感受自然不同,例如身旁有較神祕的朋友,使人時時感到一切都不可思議;而較熱心、開朗的朋友,則會使大家感受溫暖,覺得他像太陽照耀人心。
2.  《幽夢影》:「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則不可不痴。」以上三句話是張潮想勉勵我們如何?至於你的看法又如何?
答:
曾哲偉:讀書不可不刻?擇善固執固然是好,卻也要知變通,死書要活用,不能活用豈非白讀?買書不可不貪?要知量力而為,一本好書在手,卻不知翻開,便是浪費了一本好書。行善更是不可不自量力,否則最後自己家徒四壁、三餐不濟,淪落來讓別人行善。
陳玄評:
 1.讀書、買書與行善是做愈多愈好。 
2.學問可以充實自我,增加具備的能力。而行善可以散播大愛,幫助窮苦或生活不便的人。成就自我、幫助他人,這兩件事可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指標。林佳怡 生活中所有大小事 ,讀書是不可不執著的事情;對於任何事都不應貪心,但要買書時就需適量的貪;做任何事都不需要沉迷,但行善時,沉迷就變成必要的了。在變幻不停的世事中,須保有堅定、執著的心;面對貪,應存感恩、知足;當人的行動和善良互利共生 更須排除膚淺盲目的想法 .
羅于茜:買書學習就是要貪,因學無止境;做好事就是要持續去做,就算得不到什麼好處也沒關係。
鄭鼎翰:張潮勉勵我們讀書要執著,因為讀書不力求嚴格,就難有真正的功效。凡事不能貪多,但買書則是越多越好。因為買書不貪多,就無法廣讀好書,吸收更多知識。凡是成迷就會上癮,但行善則是例外。人要積德才能成仁,偶而為善,不免有沽名釣譽之嫌。唯有持之以恆,一心向善才是美德。我認為書多了也不好,博大不如精深,否則死讀書反而不好。
張維辰:要勤奮讀書,也要多做善事。除了讀書與行善要盡善盡美,應該還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將最喜歡做的事物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也是人生重要的事。
劉梓宣:什麼事情過度就是不好,應當適可而止。過度還可能造成反效果。但是讀書要一讀再讀,才能學得比別人多;買書要一買再買,才能增廣各方面的知識;做善事要一做再做,能幫助多少人就幫助多少人。前兩者是益己,最後者還可利人,這些都要執著才做得好。
葉子瑜:張潮想勉勵我們:讀書必須一唸再唸,不停的唸下去才能有成就;買書必須要一買再買,看完再買,不斷補充知識才能成長。行善必須發自內心。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再小的好事也要做,未來才能成大器!而其他事則能不貪就別貪。
林品樺:讀書要嚴苛,才能知書中所言,才能深懂含意;買書要貪,才能飽覽群書,增廣見聞;行善要癡,就算一貧如洗,依然要以行善為樂,持續不停。
彭宇慈:對於任何事不要太嚴苛而不知變通,讀書則例外。知識永遠不嫌多,凡事也都要認真求解。對於任何事不要貪多,除了買書。書是知識的森林,買書閱讀有助於增廣見聞。對於任何事都不能沉迷,但行善就可以。沉迷於行善可以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救助。讀書、買書和行善這三件事都必須執著。
黃琳芷: 張潮勉勵我們讀書和做善事都要持續,不可以今天心血來潮做一下,到了明天提不起勁就不做了,否則最後會發現什麼事都沒有做成。
高語涓:或許我們對於每件事不需太嚴格,但對於讀書這件事就不得不嚴格。如果沒有嚴格要求自己,就會使自己怠惰;對於每件事我們不能過於貪心,但對於買書就要貪心,因為如果不貪心就代表不渴望獲得知識,會使自己變淺薄;凡事都不可以太過沉迷,但對於行善就可以完全沉浸在裡面,做愈多善事愈使更多人幸福。
范嘉芬:對於讀書,吸收更多知識,不能懂得知足;做善事,不能不沉迷,能做多少就多少,且勿嫌多。只要我們活著的一天,就要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世界上還有許多知識等著我們去吸收。或許一生的時間我們都不夠用,做善事也是,不要嫌麻煩,還有很多人需要我們的幫助。
林立恩:讀書時,要追根究柢,不可輕率帶過;買書時,要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所以不可不貪;行善時,要完全投入並轉為習慣、樂在其中、沉溺其中。
3.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止知其一,惟恐不只其一,復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張潮說這番話的主要目的是什麼?請依照你的理解來表達。你贊同他的說法嗎?無論是否贊同,請說明你的見解。
答:
林家均:贊同。我想張潮希望我們能主動求知。若求學能積極發問,那麼學到的知識就比他人來得多;反之,不發問,那麼無法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學到的知識就比他人來得少,且不穩固。所以主動求知,是最佳的學習態度。
陳玄評:
1.學習時能有不斷的想挖掘新知識的態度是最好的。並不完全了解卻又討厭學習的態度則是最下等的。 
2.贊同。學無止境,我們所能做的只有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拒絕接受新知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鄭鼎翰:張潮希望人去學習新知,不要因為自滿而停止學習。而且要自發性地學習,且不能對他人的教導不屑。我贊同作者,人就是因為懂得學習才成為地球上的霸主。唯有持續的向前才不會為時代的洪流吞沒。
張維辰:張潮希望人們努力求知,對自己的學問不能輕易滿足。至於「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這句話我並不全然贊同,它可能有例外:若是一昧相信他人,也可能得不償失。所以要能辨識對與錯才是上策。
盧宛輿:
1.目的:做學問的態度要精益求精。     
2.贊同,做學問要實事求是,若發現有助於學習的,則再往那方前進,並與原先的作比較,別人的建議,參考後若覺可行,不妨去認識一番,又可增廣見聞了。周昕妤:對於求知,本就該積極主動;透過思考、理解、變通得來的知識,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寶藏。所以我贊同張潮的說法。
葉子瑜:
(1)目的是要我們養成主動求知的好習慣
(2)我贊同張潮的說法
(3)如果知是不是我們主動去得到,那有再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學也是沒有用。因為我們也無心吸收,導致學習效率降低而事倍功半。所以積極主動求知才是最好的學習態度!
黃琳晏:在求學的過程中,總有人太容易知足,以為自己以學夠而不願繼續學習、補充新知。所謂:「半瓶水,響叮噹」便是此意。現代的社會非常強調教育的意義,更注重「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知識就如科技一般,日新月異,分量也是與日俱增,因此我們更應該主動求知,才不會被這個世界淘汰。
李儀琳:我非常贊同,若能自身就有著求學好問的態度,那的確是學習中的上等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態度,但能從別人口中了解也不錯;若是聽到還漠視的,那就糟糕了,連求學的心態都沒有。更糟糕的是自己的知識狹隘,對別人廣博的知識還心存不悅,這種人最不可取!
阮采縈: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該知其一而不求其二。學海無涯,自以為已經學問廣泛的人是最下等的。世界有學不盡的知識等著我們去發掘,所以要努力學習,且不可半途而廢。
梁珮蓉:積極主動求知,是最好的學習態度,要學得好,態度就要好。
詹懷媗 
(1)   應要努力積極求知,主動向上,奮發圖強
(2) 贊同
(3) 積極的求學態度能使自己知識倍增、經驗拓展──此態度才是真學習劉子瑤 :這是在表達人應該有「求知」的精神。我認為「人」當然不可能任何事都知道,所以才要努力求知。若懂得求知,才能知道自己哪裡不足,而能成為更好的人。相反地,總認為自己所知道的已經足夠,而討厭別人所說的,那這種人必定退步且懂得比別人少。
李明瑾:
(1)正確的讀書態度,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高度。
(2)贊同。主動學習,主動求知的人,是讀書最好的態度。
林聖萱:
(1) 積極主動求知,才是最佳的學習態度。
(2) 除了「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之外的我都贊同。
   因為雖然「討厭」是過度的情緒表達,但也有可能是那人只是一時的執著。若跟他說明,也許他可以進一步成為「止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者」。
林易佐:張潮的說法,我不盡贊同。因為我覺得「人言有其二而莫信之者」並非一定次等。「懷疑」對尋求真理是有助益的,況且他人的片面之詞也不一定為真。
張笠箴 一個人的學習如何,在於他是否對知識抱有「求知慾」。知識如翰海,能把握每次的學習,都是成功的絕佳時機。
曾哲偉: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讀書要主動,懂得求學,否則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豈不悲哉?求知若渴、虛懷若谷,正是一個做學問的最高水準。書是靠自己念的,要翻開、要讀過才有用,積極向學,才能有成果。
劉彥慈:知識無遠弗屆,任何人都不會是知識最多人。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去追求下一項知識的人便是最好。最糟糕的是: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不需要聽任何人的建議,自以為是的不得了。我贊同張潮的說法,很多人明明觀念都是錯的,卻不接受他人建議,以至於下場不堪。
沈芳萱: 作者大概是希望我們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並且要不斷追本溯源,找到事情的真相。若學習真能這樣,途中不但收穫許多,也會了解一些事。所以並不要只是認為自己原本所學的才是真理,有時也要補充自己的新知;世界每天都在改變,所以自己的想法也要跟著時間而改變,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態度。
范嘉芬:讀書不要知足。我全然贊同張潮的說法:主動求知才是上等人。在世界上我們有太多不知道的事,如果只知一件,而其他的是他人告訴我們的,我們又不相信,那不就太自以為是了嗎?既然來到這世間,就多多豐富自己,讓自己的人生,畫上不一樣的色彩。 
林立恩:人貴於求知,人若無求知慾,那麼思想會逐漸僵化,見識也會逐漸縮小;局限於一個範圍之內,將如井底之蛙。我贊同張潮的說法,因為勤能補拙且人非聖賢。
簡維辰:人要積極求知──不管先知道還是後知道,都不要放棄求知──才是學習最好的態度。
陳睿婕:我同意張潮的說法。能成功的人,往往除了吸收他人給的知識,還會尋求相關的資料,加以增廣見聞──這樣的延伸,能使我們快速學習更多事物。而最不好的人是連求知的慾望都沒有的人──不願主動學習新事物,甚至連別人要跟他說,他都不想聽,如此怎會進步呢?
嚴珮綺:我想張潮應該是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都能盡全力去知道、去學習,做一個"先知先覺"的人。我贊同他的想法。我認為人生中就應該不斷的主動學習各種事物,來充實自己的生活,也使自己在處理各項事情上更加快速和熟練。
蔣欣庭:依照這三種人的學習態度來看,可分成:好學、被動學習與不學這三種。學習知識就像被丟入一片大海似的,要自己主動探討,才得以找出到達陸地的方向;若是不動探求,只怕越漂越遠。
第十課 楚人養狙ㄐㄩ 思辨能力訓練問答題(文長不限)
班級:    座號:     姓名:
一、狙公是誰?為什麼叫狙公?他是如何剝削和壓迫獼猴?
答:
吳宥君:
1.養獼猴的人
2.他以養獼猴為生
3.他命令眾猴為他到山上採集草木的果實,之後徵收一部分自己享用。如不能令他滿足,便會鞭打眾猴。
二、眾狙為什麼逃入樹林不再回到狙公處?
答:
吳宥君:眾猴發覺到他們其實沒有必要幫狙公工作。果實是大家的,並非狙公一人獨享,他們決定不再受狙公控制,逃進樹林中,狙公亦找不到他們。
劉梓宣:牠們理解到:樹林的樹都不是狙公種的,果實是屬於大家的,狙公沒有權力剝削群猴。
三、狙公為什麼會餓死?
答:
吳宥君:沒了獼猴為他工作──採集果實,他也因為一個「懶」字而害死自己──好比一個不仁道的君子沒了大臣輔佐,而導致國家衰亡。
四、若把狙公比喻成「不行仁政的統治者」,是否恰當?請說明你的看法。
答:
林易佐:我覺得把狙公比喻成「不行仁政的統治者」是恰當的。獼猴們象徵極權統治下被課取重稅而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遭受虐待的愚民。一旦愚民們被啟蒙後,這位統治者的專制王權將失去威勢。
吳宥君:恰當。一位不行仁政的統治者,只懂得實施高權、高壓統治,人民自然會喘不過氣,想逃離這束縛──就如同眾居逃離狙公的控制一樣。
張笠箴:1. 2.這世上有許多統治者使用不當的權術控制人民言行。故事裡狙公的作法就是不依循正道來規範獼猴們,自己坐享其成,從中謀利,導致最後被眾猴的覺醒瓦解了那自以為「至高無上」的權力。
楊謹丞:文中狙公鞭打眾狙符合「不行仁政」。其實狙公可以和眾狙和平相處、分工合作,不必使用暴政也可以統治。且如果像狙公的作法,眾狙的數量較多,假使眾狙不滿,要推翻也是會成功的。
吳冠箴:如果用權威來統治人民,一旦有人像小猴那樣啟發了眾人,那統治者的權術便不管用了。
(*一~三題,大多數學生回答無誤,也大同小異,故僅刊登一、二人的回答為例,其餘不多列出。)
五、以下三則寓言故事,請分別說明它們給你的啟發:
1.<驢子和蚱蜢>
   驢子聽見蚱蜢的聲音,覺得很好聽,於是走到蚱蜢的面前問道:「你都吃些什麼,怎會發出這麼悅耳的聲音呢?」蚱蜢回答:「我每天都喝露水。」第二天開始,驢子不吃自己的食物,每天只喝一點露水,沒多久便活活餓死。
張笠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有時可能使人稱羨,而當我們在羨慕甚至模仿時,是否遺忘了自己獨有的優勢?如果因為不停的追逐別人的影子,最後使自己遍體鱗傷,原本的特長也逐漸消逝,反而一點收穫都得不到。
賴硯渝:不要一味的想成為別人,也許他的優點並不是我可以做到的;當我們正想成為別人時,反而到最後連原來的自己也做不成。雖然可以賞識他人的優點,但也不能忘了自我的價值,說不定同時有人在欣賞我們。
周昕妤: 每一個人都是最獨特的個體,因為「羨慕」而追隨事物,是盲目的。也許別人在某方面贏過自己,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己或許也有贏過別人的地方。
梁珮蓉:先做好自己的本分!做自己勝過當別人,不要因為別人哪裡好,就去學他,應學所當學,不然就會跟驢子一樣,被自己害死。
    林子員:任何人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別人的長處或許值得羨慕,但
    也不需要強求,否則最後會把自己弄得什麼也不像、什麼也不是。
范嘉芬:每個人可能都有特長,不需完全模仿他人;即使沒有,也可試著找出自己的特點,讓自己發光發熱,才不會別人沒學成,就連自己都不是自己了。
楊謹丞:每個人擅長之處或用處皆不同,不應羨慕別人而一味學習,應發揮自己的專長,並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則故事正驗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簡維辰:人在追求某些事物時,往往會模仿他人,有樣學樣,殊不知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找到自己的獨特處並發揮,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賴昕汝:人不能時常都要求自己要完美,有些事情是天生的,無法改變。
    若自己去強求,到最後只會傷痕累累。
    劉梓宣: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不必羨慕別人,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人人都能發光發熱。
    林聖萱:不必一看到別人的優點便一心一意要模仿,否則只會讓自己變得沒
    有信心,看不見自己所擁有的過人長處。
    
葉子瑜:別人能做的事,自己不一定能做;反之,自己能做的,別人也不一
    定能做。發揮自己的特質,才能活出自己。
     林易佐: 許多人看到他人的優點後,都想效法,卻不知衡量自己的條件;
     力不足者,將招致悲慘的下場。
     劉子瑤:看見別人的好,會想去學習時,必須用對的方法並且去思考那個
     方法是否可行,別愚昧地去用些不合理的方法。
2.<獅子和野兔>
   獅子發現一個兔子窩,裡頭睡著一隻兔子。牠舉起爪子正要攫住兔子,一隻小鹿剛好從牠的前方跳過去。獅子放下爪子,追上前去,想要抓小鹿來吃。獅子追逐好長一段路,卻被小鹿跳進樹叢裡逃走了。牠又餓又累,回頭想吃兔子,而兔子早就跑得不見蹤影了。
張笠箴:上天總會給人成功或是謀生的機會,端看自己會不會把握。若是見一個好的,便放棄原有應得的,不僅最後更好的抓不著,原有的也將失去。周昕妤: 人應確立目標,再朝著它一步步征服。當做一件事情時,突然想起尚有任務未完成,而放下手邊事改去完成它,但卻又掛心著其他事,到頭來會什麼事情做不好。
    梁珮蓉:珍惜眼前的事物,不要得到一個又想要得到更大的,否則到最後就跟
    獅子一樣:兩頭空,甚麼都得不到。
林子員:凡事不要一心二用,把握當下的機會就好,若是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捨去眼前即將得到的,很可能兩方都會失去。
    范嘉芬:貪心,是失去的開始。既然都有個不錯的機會擺在眼前,為何要放
    棄呢?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再追求下一個,難道不好嗎?
楊謹丞:這隻獅子應專心做眼前的事物,不能一下子跑出更好的就放棄自己有把握的事物。另外,做事前要先評估風險,不要到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賴昕汝:我們總在追求最好的,但到頭來卻都在後悔。其實,最好的不一定
    是自己最需要的,有時反而最平凡的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林聖萱:如果人太貪心,想要的東西太多,到頭來一定會兩頭空,不如珍惜
    現在眼前出現的、擁有的──雖然不一定是最好,卻可以過得很滿足。
    
葉俐君:做事不要貪多,好好地做完一件再去做下一件事。若同時做兩件事,
    反而不能把事情做好,還可能一事無成。做事要專心、不求多,按照順序做,
    不要貪求多餘的。
    葉子瑜:人的慾望無窮,沒有辦法要什麼就有什麼。既然無法得到更多,不
    如好好珍惜眼前擁有的,這樣一來,自己就什麼都不缺了!
    林易佐: 常有人不懂知足,身旁擁有的明明已足夠,卻去追逐更多的誘惑。
    等到連原先擁有的也失去後,才後悔莫及。
3.<朝三暮四>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ㄒㄩˋ,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賴硯渝:其實事情的本質相同,但因看待的角度不同,心態也就不同。不要
    輕易相信表面上帶來的好處,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許對自己根本無利。
    周昕妤: 人都容易被自己的「心態」矇騙。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應該
    注重的是「實質」。
    范嘉芬:我們常常只憑表面的事來判斷是非,原本對自己不利,他人換個說
    法,就覺得對自己有利;或許轉個彎,到頭來還是一樣──這也提醒著我們,
    對任何事都要謹慎思考,才能知道對自己有無傷害。
    楊謹丞:我們應看事情的全部,不要只看到一部分的利益,否則自己被騙了
    也不知道。這故事很適合用在現在網路詐騙猖獗的時代。
    簡維辰:做事時,要夠細心,不要因為一些變動而隨便相信,要仔細觀察,不然容
    易受騙。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