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國中會考試題與閱讀理解能力的相關性



類別:考情分析|發表於2014/05/19
首屆國中會考於本月1718日舉行,此次,財團法人電腦技能基金會中文能力測驗中心邀請到擔任各縣市國中、小學閱讀理解策略研習營講師、及身為CWT全民中檢的命題諮詢委員,現任職於臺中市立惠文高中畢仙蓉老師進行專業的考題解析,說明試題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性,以下是針對本次國文科試題,向仙蓉老師請益的問題及回應,期盼讓各界對首次會考的試題有更深入的瞭解。

問題一: 針對該次會考國文科試題內容,如以閱讀理解能力中的學習歷程來檢視,其試題的命擬方向為何?

畢老師:
本次試題偏屬閱讀理解能力測驗。當然仍有記憶題這部分,不過那些記憶題在生活常會用到,必須知道,以免貽笑大方。例如:第1題則屬閱讀理解能力中的「統整與解釋」──從「大快朵頤」至「遍地的蔬菜又大又肥」那一串的敘述,可以統整解釋小兔彼得的滿足。我們再看到第9題,「但如果撐起一把無形的傘,使我們不去面對風雨……永遠無法領略雨過天青的喜悅。」換句話解釋即「不應該撐起無形的傘逃避,而要正視風雨」──呼應(A)「勇於正視黑暗」──屬閱讀理解能力中的「統整與解釋」能力。再舉第10題,擷取題目中的訊息可得知(A)與(B)的「成熟」、「已受到大部分群眾的肯定」均是關鍵錯誤詞句,至於(D)從訊息可知主題是談「新一代生質能源」而非「價格高昂的石油」──此題屬閱讀理解能力中的「檢索與擷取」能力。其他可以此類推。

問題二:原本國中基測,因應十二年國教而改成國中教育會考後,您認為其難度、鑑別度等試題內容是否有所差異?

畢老師:
仔細解析內容後可發現幾乎沒有差異。若說有差異,只能說今年會考的命題老師讓我們清楚看到他們對於閱讀理解能力訓練的重視──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們喜悅的事。未來的教學方向不妨以此為標竿,培養出既懂得生活用語又能善用思考力的孩子。

問題三:若從「測驗引導教學」此概念來看,您認為此對於培養閱讀理解素養的教學是否有助?針對往後的測驗趨勢,您預測將須關注什麼樣的試題內容或素材?

畢老師:
欣喜見到這次的會考試題,趨於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至於未來試題以及教學方向,除了不斷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力,也要加強他們的生活用語。雖然語言會隨時代改變,出現的e世代用語、口語化的用詞,都無可厚非,但如果能讓我們的學生品味中國經典佳句的美與趣味,不僅能夠提升談吐氣質,更能使寫作具備文采之美。生活慣用語和成語都有必要學,但為了不本末倒置(閱讀理解能力更重要),建議教育部制訂中小學必須學會的成語和古典佳句範圍──讓學生不放棄這方面的學習,也不過分焦慮什麼都要背,結果忽略閱讀理解能力更需要訓練。

問題四:針對12年國教上路後,測驗要點也開始有所變更,在這樣的趨勢下,您可否提供其教學及學子學習的相關建言?

畢老師:
許多學校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所以大力推動閱讀,也讓學生拚命寫閱讀心得,卻不知道閱讀理解力更重要。相信老師一定會覺得臺灣學生不是不會說話,而是常常言不及義──說話內容可見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太淺薄,或是用詞粗俗,更常見他們是人云亦云。當然也有那思想具深度、見識匪淺的學生(從他們的作文可見),卻少聽他們發表。建議國文教學能讓學生有多接觸知識的機會,多深入思考問題的機會且多有上臺發表的機會。此外,老師對於文本宜多費心設計題目,培養自己的命題思維及技巧──藉此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畢老師的心得分享:
依照20092012 PISA研究團隊計畫主持人洪碧霞老師的說法,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分成以下三方面:檢索與擷取、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檢索與擷取」:依據問題要求或指明的特點,找出文中清楚寫出的訊息。「統整與解釋」:合理的理解,包括比較和對照訊息、獲致結論、指出與列舉支持性證據。最後「省思與評鑑」:將所閱讀的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經過判斷與省思過後,就文本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由此來看,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題「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是屬於「省思與評鑑」這種高層次的思考。在這類的題目中,我們可以見出學生是否具有批判的能力、後設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我們的國文教學方向,除了知識的傳授,今後更應該著重思辨理解能力的訓練,使教出的學生具備「分析」、「綜合」與「評價」這三種思考能力,也不致在瞬息萬變、光怪陸離的社會中迷失。當然各校老師必須先有共識──知道學生學習的重心是什麼,校內考試的命題方向不應讓學生無所適從,也不應讓學生的學習方向本末倒置。雖然老師都會尊重同事間彼此的專業能力,但老師對於自己在教學上的方向是否正確──都該有深刻的省思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