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作文教學在文本與閱讀間的聯結/畢仙蓉


    國語文教學似乎早已和閱讀與寫作無法切割,甚至可以說閱讀與寫作就是它的骨。有閱讀能力,才能讀出作品的美與精神,提高生命氣質;有寫作能力,才不枉在國語文裡十二年的學習。
    常常覺得在國語文教學裡必須教給學生的能力太多諸如:閱讀、寫作、評論、判斷、欣賞、聆聽、口語表達……,又不能讓他們錯過8~13歲這個記憶力最好的學習期,因此必要教的知識以及求知的習慣──又是我教學上的壓力。有效教學──提醒我如何將幾個重要能力,透過一堂課的教學同時給予學生;又如何透過反覆練習,而讓他們達到精熟。
【單元】<螞蟻雄兵>
【延伸閱讀】1.山豹追小熊的故事 2.彭明輝教授<困境與抉擇 >
【教學目標】
.認知方面:
1.      解釋文本中故事的中心思想
2.      說明延伸閱讀的中心思想
3.      分析文本與延伸閱讀的異同處
.情意方面:
1.      描述文本角色的作法
2.      評定延伸閱讀中的角色精神
3.      分別就不同作文題重改故事內容
.技能方面:
1.能說故事
2.能比較兩則故事的異同
3.能透過不同作文題聯結兩則故事(可重改使與題目結合)

 【活動過程】
 講述文本進行方式
1    小組說故事接力
2    故事內容需涵蓋:故事、感想
3    至少提供一「自願組」機會,小組進行流暢則給予每人適當獎勵

4    由老師指名一組,進行流暢並不獎勵,不流暢則給予適當處罰,,但不處罰其中流暢者(事先說明:在開放小組討論的時間裡,若被發現一組中至少有一人沒事作或者不嘗試對著組員演練,則被視為「指名組」。)

一.  朗讀課文<螞蟻雄兵>
二.  簡介作者
三.  學生依據文本提問
四.  教師依據文本提問(T代表教師提問  S代表學生回答)
T:文中大部分事講述什麼故事?
S:銀蟻求生存的故事
T:整篇講述?
S:沒有。一開始是作者寫我們的環境氣候炎熱
T:然後開始講述銀蟻的故事?
S:不是。先說瑞士生物研究人員耐心觀察
T:在哪裡觀察?
S:撒哈拉沙漠
T:銀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求生存?
S:惡劣的環境
T:多惡劣?請明確一點
S:在不毛之地沙漠中
T:沙漠又怎麼樣?說不定牠們就是喜歡
S:銀蟻生活在洞裡表示也怕熱
T:永遠在洞裡?
S:覓食的時候才爬出洞外
T:隨時可覓食?
S:不是!只能利用中午
T:為什麼?
S:因為很熱,所以牠們的天敵蜥蜴全身動彈不得,牠們就趁那時候趕快覓食
T:銀蟻在沙漠中行走不怕燙傷?
S:應該怕吧!但是牠們用跳躍的方式比較不會燙傷
T:哦!怎麼說?
S:每一次先讓一隻腳踩在沙漠上,讓其他五隻腳有涼快的機會,然後每隻腳
  輪流踩
T:瑞士研究人員就是研究銀蟻如何密實以及如何在沙漠中行走而已?沒有其
  他發現?
S:有!他們發現銀蟻會利用日光反射在沙漠上的光波震動方向,找到牠們要
   前進的方向
五.  播放<山豹追小熊的故事>短片
六.  教師依據短片提問(提問方式如文本)
七.  請學生說明文本與短片的共同處
八.  請學生比較文本與短片內容最大不同處
九.  教師拋出作文題請學生利用「移花接木」法,擷取文本及短片故事的相關部分,與題目的中心思想結合(題目如:面對困境、抉擇)
十.  繼續延伸閱讀清大動機所彭明輝教授<困境與抉擇 >
十一.             承上,繳交學習單(題目:請畫記值得勉勵自己的話)
十二.請學生於閱讀<困境與抉擇 >之後,結合<螞蟻雄兵>中銀蟻逆境中求生的智慧與<山豹追小熊的故事>小熊的勇敢面對,寫一則涵蓋三篇主旨的短文。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我在兩項新式教學法的實踐發現/畢仙蓉老師


    謝謝這幾年讓我徹底實作新式教學法的孩子。每一次教學都經過審慎思考,更不乏仔細觀察與省思。而每一次改變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最好的教學法,提升孩子的能量與能力。也許今日的發表,會像過去嘗試的最初──引來些許異樣的目光(否定或懷疑),但仍相信終究也會如那些嘗試的最後──得到信賴與肯定,甚至看到更多人為教育前進與超越我們的表現。

我在【閱讀理解策略】的實踐發現
    這幾年教學法頻頻出現一些新名詞,這些名詞的背後,可想見一群推動教學活化的人他們的用心。洪碧霞教授與鄭圓鈴教授強調的【閱讀理解】,即是提供老師問題設計的方向,也是訓練學生思考與表達的機會。當然老師也可以理出一套自己訓練學生思考與表達能力的方法。【閱讀理解策】讓我看見理解力與反思力的影響,前者使學生變得靈活,後者可以提高生命氣質(如果題目設計得好)。但是在時間的壓力下,往往無暇依照策略中的每種問題一一提問,因此想出這三個可以同時組合成一篇文章的題目:你發現什麼?你聯想到什麼?你領悟什麼?將他們運用於文本與延伸閱讀中。CWT於去年國中教育會考一結束,即請我回答幾個。整理時,赫然發現:原來我平日訓練學生尋找keywordskeypoints的習慣,即是PISA閱讀歷程中的【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至於「你發現什麼?你聯想到什麼?你領悟什麼?」不就是【省思與評鑑】嗎?請見以下:
有效閱讀在課堂上的運用~肆、PIRLS閱讀歷程在課堂上的運用~PIRLS閱讀歷程四層次http://ppt.cc/b4YN
閱讀理解策略〈請見10~16張照片〉http://ppt.cc/y9L2

2015/4/16畢仙蓉FB日誌
幾年做來,有個發現:原來【擷取訊息】、【理解統整】、【發展解釋】、【評鑑、創造】,它們真得都在思辨理解題的設計與反思能力訓練裡:
http://ppt.cc/S1iq  延伸閱讀與文本理解實務經驗分享
http://ppt.cc/Sfv7  閱讀理解策略思考能力訓練
http://ppt.cc/y9L2  閱讀理解策略〈請見10~16張照片〉

2015/3/13畢仙蓉FB日誌
近幾年,你若沒有看過我的學生如何寫測驗題,會以為他們就是一般學生的寫法,看過了就知道:原來不僅是寫上ABCD的答案,有些題目(思辨理解題)還要圈選關鍵處,有時還得在檢討時說明給全班聽「圈選與不圈選的理由」──這段時間,老師我都必須集中精神評點。但是一年後,我和學生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說到「值得」背後的大功臣就是他們的導師──會鼓勵學生信賴我與眾不同的教法,也給我一個很好的班級環境!
思考力與閱讀力在課堂上的運用(續) http://ppt.cc/IMRR

   
我在【翻轉教育】的實踐發現 
    以下並非我實踐【翻轉教學】的開始,卻是讓學生真實寫下他們感受的開始
《我把教室翻轉了──學生當老師》 http://ppt.cc/BIbA
其實早在多年前我和許多老師一樣作過這種
「由學生當『講』師」的教學方式
只可惜傳統教育視我們為異類
感謝引進此教育方式的前輩
讓我們可以大大方方且名正言順的在課堂實施
想知道學生對於這種教學法的感覺嗎?我也想知道。所以請學生誠實分享他們的看法。我對他們說:「你們的想法很寶貴,很可能就是未來許多國文老師的參考重點;如此深具影響力,所以務必誠實作答。」我請他們寫出這種教法或是傳統由老師個人講述的教法哪一種好,再說明優缺點甚至建議作法。以下供大家參考:〈為尊重學生個人意願,上課照片暫不公開〉

黃子純:過去的國文課總是由老師介紹課文的作者,因為老師上課會講,學生就有種「怠惰」的心態。讓學生分組查詢自己有興趣的作者,可激出不同的火花。我認為這種新式教學是有益的,讓學生自行上網查詢資料,可訓練個人的查詢技術;分組上臺報告可訓練表達能力及臺風。上課時,同學們可發揮想像力,運用具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呈現有用的知識,反而會比老師說的有趣。作記錄時,要求學生挑出報告裡的重點字,更可以訓練他們的分析能力,豈不是一舉多得?雖然這種教學法很多優點,但也不是沒有缺點。缺點是:指導老師需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也需要確定每位學生均會使用電腦。另外,這種學習法較適用在想學習的學生。

徐涵瑜:以往的教學方法屬於比較硬式的方法,老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們不一定會聽講,而所學習到的知識畢竟有限。畢老師的新式教法可讓學生自行上網搜尋資料,所了解的知識也較多元。此外,透過聽取同儕分享的知識,更可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軼事,屬於較彈性的教法。而有優點,應該也會有缺點:雖然新式教法是利用分組報告,但組內的少數人會較偷懶──將蒐集資料的工作交給他人,自己相對的就學得較少。不過這種人,即使由老師來講述,也不會有心學習吧!

賴明君:我認為分組討論的結果比老師在臺上教學好些。在分組討論討的過程中,對討論的內容會比較有印象,同學上臺發表的過程中 ,也會因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學習方法及技巧,且同學以自己的方式上臺發表會較有趣!

賴硯渝:畢老師的新式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探討作者的一生,能更深入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自己融入那個情境。在聽同學報告時,能讓自己學著尊重他人發表,也讓自己去整理所蒐集來的資訊。缺點就是會花費較多的時間。但在上網搜尋資料的同時,也會發現課本以外的好作品。

廖宥翔: 舊式由老師介紹作者的教法,優點是:雖然沒有新式仔細,但每位作者都能講到一些。缺點:由於介紹多位作者,容易在介紹時,無法介紹得很仔細。至於新式教學法的優點:每組負責的只有一位作家,所以內容會比較仔細缺點:由於是每組分別介紹,容易在記錄別人報告時,除了聽,還必須忙於記錄,不比專心聽來得好。總結:上課時,常常只是了解到表面,不了解細節,容易混亂,新式教法讓每位學生透過動手查詢與彙整的過程,對作者有深刻的印象。

曾永來:由學生自己查作者資料來報告──真是個好主意,因為:
1.      減輕老師備課壓力,且同樣的內容講久了是會厭煩的。
2.      可降低學生課業壓力。可把這活動當成一個成績,這樣就少了一次考試。
3.      易增加學生上課意願
4.      習慣了上臺報告,出社會搞不好也用得到!
5.      可以更清楚的記住作者的背景與生平,往後可當成參考。

廖佩汶:自己去找自己要的資料,會比較有印象,再一次複習時,速度會比較快,不太容易忘記。老師講的,也許只有一次,即使拚命記也可能會忘記。求學新知是學生的責任,老師只是在過程中幫我們一把,如果不主動,很難讓它們成為知識中的一份子。
蔡修安:我贊同學生自己上網查作者生平,並上臺分享。因為這樣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而且如果自己查到的資料被採用,會有被鼓勵的感覺,會更加積極的加入團隊活動在臺上講解、分享時,也有可能激發自己的才能,發現自己原本沒有的能力。而且聽到別人的分享內容,有可能會想比對方表現好,因此決定下次更努力查詢資料──這就造成良性的競爭。人要有競爭對象,才可以激發潛能。但是這種「由學生分組介紹作者」的教法有一個缺點,就是在上網查資料時,有人不認真,沒有做該做的事,偷偷玩或看別的東西,並拖累同組的人。

陳奕伶:我覺得由學生分組介紹作者的方式比較好。不是老師教得不好,是因為同學平常交集多,感情較好;因為是朋友在介紹作者,所以會比較認真聽他們講些甚麼。如果是老師講述,可能平常看習慣了,因此會有些小分心。雖然老師也盡量講得生動一點,讓我們不覺得無聊,但同學上臺機會較少,一旦有這種機會,就想把握,也想讓自己的朋友聽得懂。所以上臺可以訓練自己的臺風,也可更認真準備報告。

林安琪:由學生介紹作者,比起傳統由老師介紹的教法法,更能夠深入的了解。有些談吐風趣的同學在講述時,能夠吸引大家的目光,使大家間接地了解作者。對於喜愛表演的同學,能夠有舞臺發表,是很振奮的一件事。但相對的,較害羞、內向的同學,或許會因此緊張、懼怕。另外,有些未被介紹到的作者,我們就無法了解他了。解決辦法:希望可以給多一點的時間,整體報告能夠較完整,且能給較害羞的同學心理準備的時間。而未被介紹的作者可以發一些相關資料!

呂韋萱:如果是傳統的──由老師來介紹作者,可能會有部分同學認為到段考前才讀也不遲。如此一來,不但沒聽到老師的補充,還失去了增加印象的機會,使這幾分鐘的課堂沒了意義。但如果是利用同學分組報告的形式,則有兩項優點:一、活動中,學生須上網查詢資料,並整理成一篇報告。在此動作裡,可以增加腦中的印象,使有條理的印入腦海中。二、學生在臺上報告時,同學在臺下作記錄,不但可以強迫他們專注聽講,還可以透過手寫,把學生整理好的知識記起來,甚至是可以訓練如何將聽到的在腦中過濾後,並寫下來。所以我認為新式教學法比較佳!

賴信樵:我覺得這方式當然不錯,優點在於可以自己找資料,更能深入了解課本想告訴我們什麼,至少比老師制式化的臺上教法還能夠更方便地使一些不認真的同學記住知識。缺點就是記錄臺上同講話這項作法,老師可能認為是在測驗同學的專心程度,我倒覺得大家只會記錄帶有笑點的幾句話,反而造成了「寫完收工」的反效果。建議可以抽人起來回答,回答臺上同學所講的「重點」,而不是笑點,這樣或許比記錄還要更有成效。

黃建誠:我覺得新式的教法無缺點,學生在臺上報告時,不僅可以教導臺下的同學,同時自己也會對作者了解。當報告的學生資料有誤時,臺下的學生及老師也都能更正錯誤。這種教法不僅可以讓大家都參與,有時一些同學還甚至會查到連老師都不知道的作者資料!

黃道永:我認為讓學生自己查作者資料會比較好,但仍有缺點:
1.學生找到的資料可能沒有實質幫助。
例如:鄭板橋是同性戀,張飛有高血壓。
2.找到的資料不一定正確。
例如:李白著有長恨歌(長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3.可能會浪費更多的時間找資料,因為學生可能不知道哪些資料是正確的,而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比對。

張玉瀅:過去普遍是老師照本宣科──根據他的課本講解。學生也以為由老師講解,才能學到更多。當初接受畢老師新式教法時,真不習慣,但是久了便發現自己查到的資料不輸給過去老師所講的,且學習較有效率,也提升參與興、團隊合作、口語表達能力、整理內容並歸納……這些能力,還能很快判斷題目的意義。這些以往沒有接觸的方法,讓我們的學習更多元,也更想主動去學習。

林皓文:藉由分組查閱資料及上臺報告的方式,可以讓小組成員具有歸納性地吸收資料資訊。另外,當其他小組成員在報告時〉作筆記可以讓聽講者更專注於演講者的報告內容,而非只關注自己小組的資料。但事情有利應該也有弊。這種教學法的缺點:因為這是「小組〈多人〉報告」,有些人心中便存有歹念:「既然是大家一起作的功課,那就交給其他成員吧!」所以建議修改方式:可以讓小組的人數縮減〈如:2~3人〉,既可以解決以上問題,還能因為更多小組準備而使我們了解更多資訊。

蘇郁淇:新式教學法有好有壞。好處是:可讓學生透過討論對自己查詢的資料有更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一種訓練統整能力的好時機〈因為不能把網路上的文章全數複製〉。壞處則是:因為目前的學生都是傳統教法一路學習而來,面對需要自己「動手」時,可能就會引出「麻煩」的想法。我認為若真要使用這種教法且被大多數學生接受,國小就要開始訓練。面對自己「習慣」的事物,學習意願想必也會大增吧!
    由於上一屆學生給予的回饋,讓我今年做了些修正。無論做了哪些修正,總不忘提醒自己:一、不要讓任何學生有投機的念頭。二、要讓每一位學生有發表的心理準備(即是:「會輪到我發表」的心理)。此外,看到許多學校仍有部分教師,他們在實行「翻轉教學」時,也有同我一樣的發現: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翻轉,也不是任何班級都適合翻轉(或許「翻轉」可以同時讓班級經營成功,但多數老師認為導師經營成功的班級才適合翻轉)。因此,與其強調「翻轉」這個詞,不如強調……,就常說的「活化教學」吧!「翻轉」這個詞聽來活潑,但對於不習慣活潑的人來說,很容易拒絕它。如果直接用「活化」呢?把學生教「活」,教出「高能量」,那麼是否「翻轉」均非重點,應該更多老師可以接受。況且翻轉若是教出一些投機者〈坐等同儕答案,或是隨便翻兩下應付老師〉,那麼就失去教學的意義。「活化」依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從外界賦予物質能量,使其由低能量的反應物變成高能量的活化複體,再由活化複體將能量釋出,而形成生成物的過程。」
    【活化教學】讓我發現:「思考」與「表達」的能力訓練,源自良好的問題設計,同時輔以良好的引導(老師同時扮演三種角色:主持人、追問者、回饋者)。透過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一直是被強調的事,但教材的提供是否先能引起視覺與聽覺型學習者的興致,應該是它的前提。當然我們不能依賴某種教學方式,否則無法兼顧不同特質的學生
     【閱讀理解策略】,當它被實施的時候,就是一種教學法,而且同【翻轉】一樣是種活化教學。「活化」指的不是一種教學法,它只是種實踐的概念──既提供學生吸收知識的機會,又培養他們善用知識的能力(思考與表達,是生活中最常需要的能力)。無論老師支持或是習慣哪一種教學法,只要是被多數老師採用且見成效的,都不妨一試;只要不心存成見,能用心比較與分析,都不難有令自己喜悅的發現。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從文本分析談國文教學的重心/畢仙蓉老師

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2015422日(星期三)
演講地點: 南投縣立日新國中(國教輔導團)

研習名稱:104年度輔導員暨各校領域召集人增能研習

南投縣國教輔導團暨研習老師與講師畢仙蓉老師

南投玉山文學獎暨埔里鎮圖駐館作家邵鳳蘭老師與講師畢仙蓉

輔導團與講師
左起:楊小鈴老師/邵鳳蘭老師/曹舜賢校長/畢仙蓉老師

    心中如果認定一項作法頗好時,必會找到許多理由支持這項作法。就像我認為好的朗讀,可以協助學生更快理解文本且投入情境裡,便會採用這個方法,不再費時的逐字逐句講解(仍會說明重要詞彙與用法,也會於進行延伸閱讀時,讓學生透過默讀方式理解作品意涵)。如此便有充分時間進行文本問題思考1)、記憶訓練2)、寫作教學3)與延伸閱讀4)與關鍵字句判斷5)。
2:記憶訓練,指的是說故事的能力訓練。如:以說故事的方式重述<王冕的少年時代>。
3:《畢老師寫作裁縫室》http://ppt.cc/ZIZQ  http://ppt.cc/488v  http://ppt.cc/A~Ih
      http://ppt.cc/Cirr

【文本重心說明】
    我們不能敎給學生所有,所以在開始一課之前,我會思考:什麼是一定要敎,什麼是需要仔細敎,什麼是可以簡單敎,什麼是可以想到再敎,而什麼是鼓勵他們自己去學。
   2015/4/2我的FB日誌
   我希望教給學生的能力,不僅是他們「會做」而已,還希望他們能「習慣做」。會做keywords and keypoints的判斷,不代表能輕鬆迎戰【會考】或【學測】中的思辨題。須知道在大考那種緊張的氛圍下,面對幾題略具深度的思辨題,即使平日在校考試成績佳的學生,也可能習慣僅憑「自己認為」,忽略題幹〈或文本〉線索,而判別錯誤。因此我讓學生在校即養成「習慣做」,面對大考的思辨題,就能從容應對且得心應手。作文〈短文、極短文〉也是需要習慣做。大家已經知道我的寫作訓練,其實就是兩種能力的訓練:敘事與反思。透過大量閱讀、思考、討論、分享〈含口語表達〉與實作,學生腦袋裡習慣裝入豐富的題材,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也習於思考和反省〈前提是這種訓練,不能在高中或大學中斷〉,不僅是迎戰考試,在生活中,這些「習慣做」的能力,應該可以幫助他們勇於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

2015/3/31我的FB日誌
    「我們的數學訓練都是從看題目然後就一次跳到解答。中間醞釀解題的過程都非常的短暫,能反應過來的同學就能繼續在數學領域深造,沒能銜接的就慢慢淡出這個學科。」曾正男教授這段話,同樣可作為我們國文教學的警惕。我在國文教學上,強調keywordkey point的尋找〈判斷〉能力,透過這項能力訓練,可以讓學生作答時不是僅憑「語感」或直覺,畢竟感覺也會有錯誤的時候。我希望他們能更精準、更理解,甚至口語表達更清晰〈常會鼓勵或抽點學生解釋錯誤選項與正確選項的理由〉。受過我三年訓練的學生,很少有到高中對思辨題不感如魚得水〈除非他們沒有機會繼續這樣的練習,或是試題限制他們這類思考的機會〉。

2015/4/1我的FB日誌
    原來我教給學生「聽」的能力是:聽懂對方問什麼,聽懂對方說什麼。事實上,有時聽不懂並非聽的人錯,而是對方表達不清楚。因此「說」的能力也在「聽」的訓練下同時養成〈表達不清楚的一方,會被我引導說出重點,或是讓我示範如何說〉。
我的班級總會有些學生反應特別靈敏又特別會搶答〈很感謝這些學生讓國文課多了一些朝氣〉。為了培養學生「聆聽」的美德,我會在拋出問題之前說:「請注意!我會抽籤問你:前一位同學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在他的回答被我肯定後,請你重述他大致的內容;如果他的答案被我修正,那麼請你回答我作了什麼修正。」
    先藉由以上幾段我曾發表的內容說明:在平均一週完成一課的自我要求下(包含延伸閱讀、關鍵判斷力訓練、基礎題測驗以及兩週一次的短文寫作),留給文本分析的時間更有限,因此尤須思考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分析。有效教學思考的第一步驟:訓練學生「聽」與「說」的能力,因次務必設計問題。第二步驟:凡經由關鍵判斷力即可知答案的問題,儘量不在課堂提出,留放在評量卷中第三步驟(在思考前兩個步驟後才進入文本重心):?  
    第三步驟為什麼被打了問號?先請各位先閱讀以下我曾在《試在畢得》發表的一段內容:
    什麼是「國語文」?「國語的文學。」曾有許多老師這麼告訴我。其實,我也這麼認為,它和國學知識似乎是不同的兩門科目。既然我們是敎國文的老師,為什麼把時間花在敎(考)那深奧的國學知識?考得學生就擔心失去一題分數〈有時候還不只一題〉而死背、猛背,難怪他們會覺得我們的國文很無趣。說到此便忍不住感嘆:唉 !誰叫「國學知識」仍被視為國文的範疇呢?
    想讓學生看見文學的美,想讓他們感受文學的趣味──這是我至各校演講時,許多國文老師對我吐露的心聲。原來有甚多國文老師都認同國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這樣。想想看:在學生最容易接觸文學的年紀──我是指他們從國小至高中都要學國文──在這十二年的黃金歲月,都不能覺得文學的美和趣味,等過了這十二年,所選科系、所就職的工作──無論是否和國文有關,更難有興致品味文學,因為好習慣沒有養成
               因此,在無法教給學生所有的限制下,文本的重心是什麼,這是必須了解的問題。每一文本的重心不盡相同,每位老師的認知也不盡相同,若能透過【共備社團】協助,多少可以藉由聆聽與觀賞,了解其他老師的看法,然後反觀自己有無需要調整的地方。當然【共備社團】提供的資料猶如滿漢全席,老師們提供的作法琳瑯滿目,每一種作法都是智慧的結晶,值得被尊重,甚至肯定,但不須全盤接受,以免消化不良;可選擇自己喜愛的口味,在課堂加以運用與發揮。有時如果也能嚐嚐其他口味,或許會有驚奇發生。
    <王冕的少年時代>為例,我將它的重心放在:
    1.透過文本與延伸閱讀<范進中舉>,了解經典《儒林外史》的特色
    2.藉由文本訓練說故事的能力
    3.經由改寫,反思人品的重要
    諸如此類藉由故事揭示作者理想的文本,目前我大致採用類似<王冕的少年時代>的作法

【教學步驟】
1.      講述文本進行方式
(1)    小組說故事接力
(2)    故事內容需涵蓋:故事、感想
(3)    至少提供一「自願組」機會,小組進行流暢則給予每人適當獎勵
(4)    由老師指名一組,進行流暢並不獎勵,不流暢則給予適當處罰,,但不處罰其中流暢者(事先說明:在開放小組討論的時間裡,若被發現一組中至少有一人沒事作或者不嘗試對著組員演練,則被視為「指名組」。)
2.      學生默讀題解與課文(約5分鐘)
3.      教師提問(T代表教師提問  S代表學生回答)
(1)     T:本文是講述王冕一生的故事嗎? 
S:不是,是「少年時代」
(2)     T:<王冕的少年時代>選自哪一本書?
S:《儒林外史》
(3)     T:《儒林外史》這本書有什麼特色?
S:大部分描寫讀書人追求功名時的醜態
(4)     T:<王冕的少年時代>也是囉?
S:王冕例外
(5)     T:故事的時代背景是?
S:元朝末年
(6)     T:王冕家境如何?
S:七歲上,死了父親 
T:講述的時候就說七歲左右,父親過世
(7)     T:誰支撐家中經濟?
S:他媽 
T:請說:「他母親」
(8)     T:王冕的母親憑著什麼條件支撐家中經濟?
S:做點針黹 
T:好!但建議講述時,用白話「做點針線活兒」
(9)     T:王冕呢?遊手好閒?
S:去放牛
(10)T:他自己提出的?
   S:母親叫他去隔壁秦老家放牛  
   T:好!但建議講述時,用白話「秦老先生家」
(11)T:母親為什麼叫他去放牛?     
   S:家裡窮
(12)T:王冕聽到「放牛」很開心?他不喜歡讀書嗎? 
   S:他有讀書,但是孝順,所以聽母親的話
(13)T:怎麼知道他喜歡讀書,而不是巴不得扔了書放牛去?
   S:他說如果要讀書,可以帶幾本書放牛時讀
(14)T:到了秦老先生家,人家怎麼對待王冕?
   S:牽一條水牛給他
(15)T:立刻去放牛? 
   S:秦老先生解釋說如果牛渴了,就讓他在湖邊喝水,還有供應王冕兩餐,
   並給他點心錢
(16)T:母親很高興家裡中於多一個人賺錢了?
   S:她母親含著淚離開秦老家
(17)T:猜猜看為什麼含淚? 
   S:捨不得小小年紀的王冕要幫人家工作,而且不能上學
(18)T:王冕從此住在秦老家?
   S:每天黃昏回家,還會帶些食物孝敬母親
(19)T:食物哪裡來?
   S:秦老先生給的
(20)T:賺的錢自己花掉? 
   S:存起來買書看
(21)T:每天只望著牛吃草?
   S:過了三、四年的某一天,發現和花很美而想畫下它們
(22)T:拿什麼畫?
   S:原本要買書的點心錢用來買顏料和畫筆
(23)T:一畫成名?
   S:一開始畫不好,後來越畫越好
(24)T:什麼信念讓他一直畫下去? 
   S:他說:「天下哪有個學不會的事?」
(25)T:怎麼證明他最後成功了?
   S:鄉里的人紛紛向他買畫
(26)T:賣畫的錢如何處理? 
   S:買些東西孝敬母親
(27)T:一輩子在秦老先生家放牛? 
   S:十七、八歲時,就不放了
(28)T:為什麼? 
   S:畫畫成名就不愁衣食了
(29)T:也不讀書了?
   S:每日還讀詩文,而且繼續畫
(30)T:從王冕身上看到哪兩種明顯得精神?
   S:孝順、努力自學
(31)T:猜猜為什麼將王冕的故事放在《儒林外史》第一回?
   S:作讀書人的榜樣
(32)            T:如果有一人品德不像王冕,而是 《儒林外史》中,那些拚命追求功名的讀書人,你會編寫出甚麼樣的故事內容?生活背景相同(清寒家境,母親無法供他讀書,並且讓他去幫人放牛……)
                S:這個題目很好玩
(33)T:這個題目留到第四堂課來寫
(34)            T:現在給大家10分鐘與小組演練。每一組的任何一位成員,都可能是我指定作故事開頭的人,那麼請作類似這樣的開頭:「<王冕的少年時代>選自《儒林外史》這本小說。《儒林外史》內容大部分是諷刺讀書人追求功名時的醜態,而王冕的故事例外。」接著就開始說故事,說到我喊停,然後再指名下一位成員繼續。也請注意,任何一位成員也都可能是做心得分享的人,也就是說我會讓他的前一位成員把故事說完,然後由最後一位講述故事道理或是分享自己的看法。開始練習!(學生開始進行小組討論與演練……)

4.      教師徵求自願組分享(已事先說明獎勵方式)
5.      指名組別分享
6.      補充與文本相關的短片,如:
<科舉考試>http://ppt.cc/VUCf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探幽>http://ppt.cc/stRp
<探索發現千年科舉探幽>http://ppt.cc/H3L2
<范進中舉>http://ppt.cc/oEjl
7.      延伸閱讀
1)<范進中舉>http://ppt.cc/oEjl
     T:為什麼范進家裡窮到只剩一隻老母雞可換得米煮粥?
     S:他為了考取功名,只顧讀書而沒有工作
     T:范進中舉前後,他的岳父以及鄉里的人,對他的態度有什麼轉變?
     S:岳父本來說他「尖嘴猴腮」還有「癩蝦蟆想吃天鵝肉」,在范進考上舉人後的
        某一天,笑咪咪的收下張老爺給范進的銀子,還說以後仍會有人送銀子來。
        最後一面謝謝范進,還一面開心的走出門。
2)<明史中的王冕>~閱讀紙本
     T:<明史中的王冕>這屬於正史的內容,與小說《儒林外史》虛構的王冕故事,
        內容上有哪些差異?請將差異處以及課文沒有提到的部分畫記清楚,畫記
        時,請標示關鍵處即可。
【學習單】如果有一人品德不像王冕,而是 《儒林外史》中,那些拚命追求功名的讀書人,你會編寫出甚麼樣的故事內容?生活背景相同(清寒家境,母親無法供他讀書,並且讓他去幫人放牛……)











【其他文本分析與重心參考】

作者抒寫個人生活經驗或感懷,如:<紙船印象>、<母親的教誨>、<背影>
    <我在國文課做的事>   http://ppt.cc/XAMZ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