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用我的想像朗讀劉正偉孤傲的<樹>

用我的想像朗讀劉正偉孤傲的<樹>/畢仙蓉
畢仙蓉老師手持詩人劉正偉著作
《早期藍星詩史》《我曾看見你眼角的悲傷》等書













朗讀新詩以後
我發現
朗讀一首詩
可以調和自己較剛的性格
可以讀出感情的真摯與柔美
可以藉由閱讀理解策略中的檢索與擷取或省思與評鑑
分辨一首詩是否也能提供學生閱讀
如果確定它可作為測驗題
那麼學生可以同時經由朗讀一首新詩的陶冶
培養深厚的閱讀理解力
朗讀音檔  http://ppt.cc/P7D3p
105/5/12將於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聽見‧桃花源》為全國聽眾現場朗讀
〈樹〉 劉正偉
  
我知道,地底埋藏許多
真理,和不可告人之秘密
於是它不斷向下探求
試圖,穿透地心的深邃
  
我知道,天空有蒼穹無限
意識流竄,想像無垠的未知
於是它不斷努力向上生長
企圖,穿越宇宙的神秘
 
縱使,颱風暴雨不斷打擊
陽光拷問,雷電威脅
它還是不停地向地,向天
發出,進擊的信號
 
我知道,它不只是樹
它是一個孤傲的詩人,我


    這首詩裡出現三個「我知道」,但每個「我知道」詮釋不同。不妨一起聽我對它們及整首的想像……
    第一個「我知道」……
    我告訴你!我非得去作一件別人不敢去作的事!也許他們不是不敢,根本是不想嘗試。因為他們已習慣現狀,我,可不願安於現狀;也許他們害怕打擊。我,就是不怕,就是要拿出決心。真理就在祕密裡,挖掘祕密,固然危險;真理,卻等待我去救援。這個「我知道」,讀來語調低沉卻有力
    第二個「我知道」……
    別以為我只有往地底鑽的本事,上天下海我都行!我的思想能在蒼穹馳騁,遼闊的天際,有我自由的翅膀。飛上去!飛上去!就是不能停止我對整個宇宙知識的渴望!
    無懼!無畏!任你東西南北風!別小覷我,我會還擊──用我向地、向天吸取的精華──還擊對我無理的手段!這個「我知道」,讀來語調上揚,充滿自信與希望,並帶著一身傲骨的讀法
    第三個「我知道」……
    說我孤傲,是的,但我驕傲自己的孤傲!我就是不願作一個怠惰苟安、軟弱無為的人!這個「我知道」,省思中,語調緩而沉穩。

詩人簡歷:
劉正偉(1967-),台灣苗栗人,現居桃園。佛光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公司負責人20年,曾任佛光大學、育達商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為國立台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乾坤》、《華文現代詩》編委、《台客詩刊》創辦人。喜歡旅行、閱讀、寫作與油畫。

詩集:《思憶症》(文史哲)、《夢花庄碑記》(苗栗文化局)、《遊樂園》(苗栗教育局)、《我曾看見妳眼角的憂傷》(苗栗教育局)、《新詩絕句100首》()
論著:《早期藍星詩史》(文史哲)、《覃子豪詩研究》(文史哲)、《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
編選:《新詩播種者─覃子豪詩文選》(爾雅)、《台灣詩人選集─覃子豪集》(國立台灣文學館)

獲獎:

1987(76):第十屆彩虹青年文藝獎散文佳作。1999(88):中華民國新詩協會優秀青年詩人獎。1999(88):台灣日報台中風華現代詩評審獎。2000(89):第二屆元智文學獎新詩組佳作。2000(89):第二十二屆鹽分地帶文學獎散文組佳作。2000(89):第二十二屆鹽分地帶文學獎現代詩第二名。2000(89):第三屆苗栗縣夢花文學獎新詩佳作。2001(90):第四屆苗栗縣夢花文學獎新詩首獎。2007(96):中華民國新詩學會詩運獎。2015(104):苗栗縣夢花文學獎散文佳作。2015(104)雲林縣文化局草嶺創作者計畫得主。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錯誤是解決問題的開端/畢仙蓉


        曾經,我是這樣的老師:面對學生在選擇題上,作答錯誤時,僅是跟他們解釋正確答案的意思,設法將答案與題幹的意思牽扯在一起。直到一位資優生來問我問題,調皮地給我錯誤答案,卻問我:「為什麼它才正確?」故意聽我解釋完畢,又調皮地大笑說:「哈哈!正確答案不是它!」
        曾經,我是這樣的老師:僅就正確答案解釋理由。當然已較之前更謹慎確認「它就是答案無誤!」但就在我每次這樣為學生解釋而開始懷疑這種教法的那一天……,忽然領悟每個人思考方向不會一個模樣。於是問自己:我是真把學生教「會」了,還是教「呆」了?說:「教呆」是指學生會覺得自己笨,因為總不能想到老師所想的那些意思,或是根本不會思考,只憑老師說什麼就信什麼。
        以上所說,皆是初執教的那幾年。當我認為教書是應該把學生教靈活的那天開始,便採用「尋找key words and key points」的教法,並請學生依據它們解釋正確答案的理由。為了看見學生的思考方向,(好知他們的學習,是「真懂」還是「裝懂」),總會在每一課之後批改試卷上的畫記(key words and key points)。有同事覺得我這樣太辛苦(捨不得我,常溫柔地叫我不要太累),卻不知我因熟練之故,檢查學生畫記試卷,可以快速而大致精確。一年,在檢查中,赫然想到:若真要協助學生解決問題,也應該注意他們誤將那些選項視為正確答案,並進一步詢問他們選擇的理由。從學生回答中,我可以知道他們思考的方向,並就那些很可能是錯誤的方向解惑。那時,我又忽然領悟:錯誤,就是解決問題的開端。從錯誤中「辯證」,可以是老師與學生的質詢與答辯,更可以是同儕之間的對辯。最後辨正問題。學生也因此不再「似懂非懂」,更不會「不懂裝懂」。
               不記得從多少年前開始,我要求學生必須對著同儕解釋「為什麼這是答案」並同時解釋「為什麼那些不是答案」。為了鼓勵學生勇敢針對自己的錯誤提問,我常強調:「有時答錯,並不是你的錯。」因為有些題目確實設計不良(出題者或許以為學生的思考方向會與老師一模一樣),甚至還可能給錯答案。
               若真要學生徹底明白「為什麼」,我會在批改key words and key points的判斷評量時,將一個班級中,不少學生會寫錯的題目,拿來在課堂讓學生之間討論:「為什麼它們不是答案?」為了使每位學生整節課專心聆聽教師或同儕講解,發下一份小小「理解題疑難解說卷」的同時強調:活動結束,立即繳回此卷作為另一次評分或獎懲使用。(請見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之後呢」)

        以下範例,有學生的筆記(僅要求記錄關鍵詞語,如欲知詳細教學過程,歡迎觀課),以及幾位學生口語表達的內容:







為方便各位老師知道我的學生在課堂如何解題,特請幾位記錄快速、打字速度快且平日經常發表見解的學生,將發言內容打成文字稿。也藉此提供給班級理解較慢的學生閱讀。

問題辯與辨           
姓名:江晉佑

1.「山風總是把香味散播得很廣很遠,也變得濃淡適宜,令人舒服。」請問下列哪個選項適合形容作者此時的感受?  關於以上問題,為什麼答案不是「內心澎湃」,也不是「格外清醒」?
答:「濃淡適宜,令人舒服」是種平淡、寧靜的感覺,但「澎湃」反而是熱血、激動和興奮的感覺,這是完全相反的。若有人認為舒服會讓人清醒,那麼只能說題目沒看完整。香味濃淡適宜,在這種舒適的環境中,反而會感到「陶醉」,這樣就和題幹相反了!

2.「只有像我這樣深入、珍惜大自然的人,才會受到邀請,才能找到這條美麗的祕境。」句中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為什麼可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形容,卻不可以用「天無絕人之路」也不可用「一枝草,一點露」形容?
答:
1.作者因「深入、珍惜大自然」便和答案的「精誠(真誠)」相呼應;再來,作者找到了祕境,這是自然給作者的禮物,不就和「金石為開」相同了?
2.倘若答案是「天無絕人之路(比喻人雖一時處於絕境,但終歸可以找到出路。)」或「一枝草,一點露(每一個生命,老天都會賜與存活的條件,就如同每一枝草都可得到一滴露水的滋潤。和天無絕人之路相同。 )」必會先提到「失敗」、「逆境」、「挫折」後再說到希望。
  
3.「我認為自己已丟棄了軀殼,正輕鬆自在又滿足地走上通往更高境界的地方。」作者在此表達受到大自然薰陶的感染力,這種境界為什麼與「心凝神釋,與萬化合而為一」相同?
答:蛻去物質的軀殼,那麼便只剩下精神,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專注的感受大自然。這不就和「心凝神釋」相同了?接著在大自然的洗禮下,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通往更高的境界,這些意思都是「精神與自然融合」。

4.你認為「讓我覺得必須用力吸氣,才能把這飽含許多野花香味的空氣吸入肺中。」能否用「數大便是美」形容?
答:看到「飽含許多」,很多同學通常就認為這是答案。只可惜:味道,看不見也摸不著,更不能數,怎麼能知道它數量很多?因此,並不能用來形容此句。

5.「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蘇軾這首〈惠州一絕〉的主旨,為什麼不是「羅浮山下物產豐富」,不是「移居領南如願以償」,也不是「羅浮山下氣候多變」,而是「表達對荔枝的喜愛」?
答:1.這首詩中最主要的主角是荔枝,詩名中的「一絕(指的只有一物)」也都否定「羅浮山下物產豐富」;詩中最後一句的「不妨」表示作者根本沒有住在嶺南;第一句的「四時春」便有種四季如春的意味,也就否定了「羅浮山下氣候多變」。反觀第三句「日啖荔枝三百顆」倘若不是對荔枝又狂熱的喜愛,又怎會一日吃下三百棵荔枝呢?

問題辯與辨          
姓名:王喜文

1.     1.「山風總是把香味散播得很廣很遠,也變得濃淡適宜,令人舒服。」請問下列哪個選項適合形容作者此時的感受?  關於以上問題,為什麼答案不是「內心澎湃」,也不是「格外清醒」?
答:文中"令人舒服"代表享受、放鬆,並不是覺得興奮或清醒。沒有清楚的表達出"心澎湃""格外清醒"。若答案要設計成"內心澎湃",則題幹要提到某件事物令作者感動,進而感到內心澎湃。若是"格外清醒",應當要提到作者聞到花香覺得更加清醒。

2.     「只有像我這樣深入、珍惜大自然的人,才會受到邀請,才能找到這條美麗的祕境。」句中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為什麼可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形容,卻不可以用「天無絕人之路」也不可用「一枝草,一點露」形容?
答:題幹中:"深入""珍惜"呼應答案中的"精誠",意思是非常有誠意。"美麗的祕境"應答案中"金石,同指美麗的事物。而"天無絕人之路""一枝草,一點露"就是老天不會讓你白白活著,一定會給你活下去的機會,正如小草很小枝,也有一滴露滋潤,帶給他希望。其中露珠指希望。若要設計題幹,應含有走到窮途末路出現一個扭轉現狀的契機。

3.     「我認為自己已丟棄了軀殼,正輕鬆自在又滿足地走上通往更高境界的地方。」作者在此表達受到大自然薰陶的感染力,這種境界為什麼與「心凝神釋,與萬化合而為一」相同?
答:句中"我認為自己已丟掉了軀殼""自在又滿足的通往更高境街的地方",感覺就像作者的靈魂昇華到更高的境界,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呼應答案"心凝神釋"心專注的匯集靈魂的能量,然後釋放出來,有種心氣神都大幅提升與自然合而為一。

4.     你認為「讓我覺得必須用力吸氣,才能把這飽含許多野花香味的空氣吸入肺中。」能否用「數大便是美」形容?
答:"數大便是美"通常是形容一大群"有形的"物體聚集在一起,撼動心靈,不適合運用"野花香味"的部分,因為香味劑沒有形體又不能數,與題幹落差很大。

5.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蘇軾這首〈惠州一絕〉的主旨,為什麼不是「羅浮山下物產豐富」,不是「移居領南如願
   以償」,也不是「羅浮山下氣候多變」,而是「表達對荔枝的喜愛」?
答:"四時春"意指一年四季氣候溫暖的像春天,氣候沒太大的轉變,不適用於"氣候多""盧橘楊梅次第新"代表當地每年的作物不同,"物產豐富"是指一年有很多產物,因此不適用於此句。"日啖荔枝三百顆"可看出作者對荔枝的喜愛,所以答案是"表達對荔枝的喜愛""不妨長做嶺南人"不妨,代表不一定要去,所文中沒有提到「如願以償」的概念。

問題辯與辨          
姓名:游雨珊

1.「山風總是把香味散播得很廣很遠,也變得濃淡適宜,令人舒服。」請問下列哪個選項適合形容作者此時的感受?  關於以上問題,為什麼答案不是「內心澎湃」,也不是「格外清醒」?
答:從令人舒服就代表作者很享受.放鬆,而這並不代表清醒,因為他陶醉在其中。且作者是享受,當然不會興奮。

2.「只有像我這樣深入、珍惜大自然的人,才會受到邀請,才能找到這條美麗的祕境。」句中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為什麼可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形容,卻不可以用「天無絕人之路」也不可用「一枝草,一點露」形容?
答:題幹中「深入、珍惜」呼應到精誠,而美麗的祕境呼應到金石。「天無絕人之路」和「一枝草,一點露」同樣都有上天不會拋棄人的意思,但題幹中並沒有講到失敗和絕望。

 3.「我認為自己已丟棄了軀殼,正輕鬆自在又滿足地走上通往更高境界的地方。」作者在此表達受到大自然薰陶的感染力,這種境界為什麼與「心凝神釋,與萬化合而為一」相同?
答:心凝神釋呼應丟棄了軀殼,與萬化合而為一呼應更高境界的地方。

4.你認為「讓我覺得必須用力吸氣,才能把這飽含許多野花香味的空氣吸入肺中。」能否用「數大便是美」形容?
答:香味不能數:且雖然飽含是充滿的意思,但這裡的 飽含是指香味,香味看不到,又要怎麼數呢。

5.「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蘇軾這首〈惠州一絕〉的主旨,為什麼不是「羅浮山下物產豐富」,不是「移居領南如願以償」,也不是「羅浮山下氣候多變」,而是「表達對荔枝的喜愛」?
答:橘、梅、次第新並不代表物產豐富,且題幹中不防適可以的意思,這就代表了作者還沒移居:文中也沒有提到氣候。一般人不會一天吃那麼多荔枝(應該是誇飾,不能會流鼻血至死吧),但作者卻吃很多,表示對荔枝的喜愛。
  
問題辯與辨            
姓名:陳郁均

1.「山風總是把香味散播得很廣很遠,也變得濃淡適宜,令人舒服。」請問下列哪個選項適合形容作者此時的感受?  關於以上問題,為什麼答案不是「內心澎湃」,也不是「格外清醒」?
答:因為他講的是「舒服」,所以他不會感到興奮,而是放鬆,更不可能是清醒著,因為放鬆經常讓人感到想睡覺。

2.「只有像我這樣深入、珍惜大自然的人,才會受到邀請,才能找到這條美麗的祕境。」句中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為什麼可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形容,卻不可以用「天無絕人之路」也不可用「一枝草,一點露」形容?
答:「精誠」的意思是真誠,與「深入、珍惜大自然」相同;金石是美麗的東西,與「美麗的祕境」相同;「開」跟「找到」都是在訴說結果。「天無絕人之路」和「一枝草,一點露」的意思都是老天爺不會放棄任何一人,即使在絕望中,都會給人一絲希望。如果答案是「天無絕人之路」或「一枝草,一點露」那麼題目就要設定:在失敗、絕望中看到希望。

3.「我認為自己已丟棄了軀殼,正輕鬆自在又滿足地走上通往更高境界的地方。」作者在此表達受到大自然薰陶的感染力,這種境界為什麼與「心凝神釋,與萬化合而為一」相同?
答:心凝神釋的意思是思想極為專注,簡直忘記了自己身體的存在。與「丟棄了軀殼」、「輕鬆自在」互相呼應;「合而為一」與「更高境界」無一不是在說精神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4.你認為「讓我覺得必須用力吸氣,才能把這飽含許多野花香味的空氣吸入肺中。」能否用「數大便是美」形容?
答:不能,「香味」並不可數;而且此刻講的是美,並非香味。「讓我覺得必須用力吸氣,才能把這飽含許多野花香味的空氣吸入肺中。」此句頂多也只是說他喜歡花香罷了。

問題辯與辨            
姓名:朱槿

1.「山風總是把香味散播得很廣很遠,也變得濃淡適宜,令人舒服。」請問下列哪個選項適合形容作者此時的感受?  關於以上問題,為什麼答案不是「內心澎湃」,也不是「格外清醒」?
答:「令人舒服」給人一種比較平靜的感覺,而「澎湃」給人比較熱情、興奮之感,如果答案是澎湃,題幹應該會提到「興奮」、「非常感動」等。「清醒」雖然可能平靜,但題幹應該要提到「舒爽」、「腦袋煥然一新」等類似的線索。

2.「只有像我這樣深入、珍惜大自然的人,才會受到邀請,才能找到這條美麗的祕境。」句中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為什麼可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形容,卻不可以用「天無絕人之路」也不可用「一枝草,一點露」形容?
答:「深入、珍惜」呼應「精誠」,「受到邀請」、「找到這條美麗的秘境」呼應「金石為開」。而「天無絕人之路」、「一枝草、一點露」雖然出現轉機(有人認為呼應「找到
這條美麗的祕境」),但若是答案,題幹在「找到祕境」前應該會有關於失意、失敗等描寫。

3.「我認為自己已丟棄了軀殼,正輕鬆自在又滿足地走上通往更高境界的地方。」作者在此表達受到大自然薰陶的感染力,這種境界為什麼與「心凝神釋,與萬化合而為一」相同?
答:「丟棄了軀殼」表示作者專注在精神、靈魂上,呼應「心凝神釋」。「通往更高境界的地方」表示作者的靈魂昇華,呼應「與萬化合而為一」。

4.你認為「讓我覺得必須用力吸氣,才能把這飽含許多野花香味的空氣吸入肺中。」能否用「數大便是美」形容?
答:「數大便是美」美偏重在視覺上的感受,但「用力吸氣」是嗅覺,也沒有與視覺相關的描寫,並不是答案。  

5.「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蘇軾這首〈惠州一絕〉的主旨,為什麼不是「羅浮山下物產豐富」,不是「移居領南如願以償」,也不是「羅浮山下氣候多變」,而是「表達對荔枝的喜愛」?
答:「盧橘楊梅次第新」只是表示各種產物「次第新」替換著出現,並不表示物產豐富。「不妨長做嶺南人」表示作者只是覺得住在嶺南應該會很不錯,但仍未實行,所以否定「如願以償」。「羅福山下四時春」四時春表示四季如春,幾乎沒有過於寒冷或炎熱的天氣,否定「氣候多變」。「日啖荔枝三百顆」使用了誇飾法,讓人感覺作者恨不得吃遍全天下的荔枝,呼應「對荔枝的喜愛」。

問題辯與辨            
姓名:楊懷淵

1.「山風總是把香味散播得很廣很遠,也變得濃淡適宜,令人舒服。」請問下列哪個選項適合形容作者此時的感受?  關於以上問題,為什麼答案不是「內心澎湃」,也不是「格外清醒」?
「內心澎湃」通常是指比較激烈的感情(如是答案,題幹要設計成感情動盪大),但題幹所表達的是較為平淡、舒適的感情,而「格外清醒」題幹應設計成如冰冽的空氣令人格外清醒(感覺較俐落的)

2.「只有像我這樣深入、珍惜大自然的人,才會受到邀請,才能找到這條美麗的祕境。」句中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為什麼可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形容,卻不可以用「天無絕人之路」也不可用「一枝草,一點露」形容?
題幹的「珍惜、深入」是在講作者的「精誠」,「金石」就如大自然中的美麗祕境,而大自然回應作者的精誠邀請()了這祕境。
"天無絕人之路""一枝草,一點路"是在講老天不會放棄任何一人,如是答案,題幹應設計成如上帝關上了你的門,必會為你開一扇窗。

3.「我認為自己已丟棄了軀殼,正輕鬆自在又滿足地走上通往更高境界的地方。」作者在此表達受到大自然薰陶的感染力,這種境界為什麼與「心凝神釋,與萬化合而為一」相同?
丟棄了軀殼、通往更高境界也就是在講心凝神釋中的心神,"輕鬆自在""滿足"就是凝、釋,而更高境界是在講與萬化合而為一。

4.你認為「讓我覺得必須用力吸氣,才能把這飽含許多野花香味的空氣吸入肺中。」能否用「數大便是美」形容?
否,空氣無法用數字形容。且題幹的句子主要是在說空氣中的野花香味,而非數目。

5.「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蘇軾這首〈惠州一絕〉的主旨,為什麼不是「羅浮山下物產豐富」,不是「移居領南如願以償」,也不是「羅浮山下氣候多變」,而是「表達對荔枝的喜愛」?
「四時春」就表是無時無刻不是春天,跟「氣候多變」完全相反「次第新」是一次一次的更新、輪流生長,與物產豐富(在同一時)不同而「不妨長作嶺南人」是說「不妨」,而且「長作」也有可能那就是他的故鄉,而他繼續待著
「日啖荔枝三百顆」是誇他對荔枝的喜愛,所以是正解。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如何藉由朗讀教育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畢仙蓉


      今日再次答覆台中市某校國文老師提問:如何藉由朗讀教育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朗讀,著重於聲音的抑揚頓挫,以及如何用真感情面對聽眾。所謂「真感情」是指忠誠地詮釋作品,不扭捏、不誇張。有些學生不敢讀出作品中那些濃烈的情感,或不敢展現作品需要呈現的氣勢,都是不敢用真感情面對聽眾。當然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用幾分情感面對他人,只是在口語表達時,我仍希望學生能具備我上述說的朗讀基本條件。
        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最好是結合演說訓練。表達,著重內涵與聲音傳達。說些什麼才可使對方信服或感動,需要平日多而廣的閱讀,有蒐集資料的習慣,也需要擬稿的能力(請參考【通往演說的祕境】)。但是演說訓練又須結合朗讀訓練(其後再談)。   
       朗讀教育可以協助閱讀。因為朗讀是一種深度的閱讀,除了有閱讀題材提供閱讀機會,每一次朗讀,必須了解作者每一處想表達的意思以及呈現的情感,徹底了解才能「讀」出味道。
        不過,我身邊許多人他們沒學過演說,也沒學過朗讀,說話還是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分明,且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儼然天生的演說家。因此我真不敢說口語表達能力和朗讀語演說訓練有直接關係。但是我仍會藉由朗讀教學讓學生明白:如何讀出一段話裡的關鍵句,以及一句話裡的關鍵詞。最重要的,我希望學生能像朗讀一樣把話說清楚,表情達意用心、用真誠。朗讀為什麼叫「朗讀」,那就是聲音要明朗、要讀出來,不要自爽就好,此處容我粗俗一點形容。有些選手看來讀得很投入,其實只是讀給自己聽,讀給自己聽,很容易;讀給大家聽,才看得出勇氣,也才見得著誰有大將之風。」這也是我在通往演說的祕境】這場分享中說過的話,供各位參考。
        學生不敢開口,老師就多鼓勵幾次。幾次後,仍不敢開口,勉強不得,以免對朗讀或對老師心生厭惡。一旦產生排斥感,學習就更困難了。不會畫畫或不會寫書法的人,不是我們逼他畫或逼他寫,他就能畫、能寫。他若沒有這方面興趣,能勉強他嗎?我不會畫畫,也不會寫書法,卻在臉書上結交了幾為這方面的專家。常見他們與我分享的作品,我也能欣賞那些字畫的意境。學生不會朗讀或不敢朗讀,就利用「課文有聲書」多讓他們感受聲音的美與文章的美。聽久了,仍會有收穫。
       口語表達訓練確有必要,但不一定要透過朗讀教學。演說教學更能收效,但說到演說,請看這段話:「演說者如果自己提不起勁說,聽的人怎麼會有勁聽下去?但也不是教你從頭到尾慷慨激昂;情感該怎麼表露,聲音該怎麼變化,都視文意而定,所以我建議演說選手先學朗讀,因為朗讀就是教你這方面的表現。」這是我在【通往演說的祕境】這場分享中說過的話。
       如欲借朗讀教學「增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朗讀(課文)有聲書」最實用。作法,我在【從有聲書訓練專注力與表達能力】提過。若能結合【從「課文朗讀有聲書」賞析〈我所知道的康橋〉】作法,輪流使用或先後進行,更能同時感受文本意境並提升專注力與表達力。今日為方便各為閱讀,再次呈現這兩篇中的部分內容:
     以下擷取自【從有聲書訓練專注力與表達能力
【第一次實驗】
步驟如下
一、 全班闔起課本並且抬頭
二、 教師說明【活動規則】與【獎懲方式】
1. 當老師(朗讀者)聲音停止後,盡量自願發表自己剛才聽到什麼。這「聽到什麼」可以是
1)你憑記憶重述老師剛才讀了什麼
2)敘述剛才老師讀的那段內容重點(白話說法:主要是說什麼)
2. 五秒鐘後,無人自願,由老師指定。自願者說得好,可得雙倍獎勵(加分、記優點);被指定者說得好,仍有獎勵,說不好,甚至不說話(當日因病而無法說話者,須在活動前讓老師知道),請先站著,直到有同學願意「解救」成功,才可坐下,但解救者必須犧牲自己該次發言被加分的權利──不能既加個人分數又同時解救「同胞」。雖然如此,相信同儕和老師也會肯定你的可愛精神。發表成功者,若是不主動說明要解救誰(可能是忘了說,也可能是沒注意誰被罰站了,當然也可能試他自己過去被扣太多分,內心掙扎而錯過可以說要解救誰的時間),則由老師自動採取加分方式。一次發言,只能解救一位。
3. 回答者答案沒有問題,教師即繼續進行朗讀
三、活動開始……
四、學生回饋:刺激、好玩、不敢分心(但有一位學生私下表示會記不住老師讀的內容,而且好緊張。老師反問:「如果前一天告訴你要進行這樣的活動,讓你有時間預習課文,你覺得好不好?」學生開心地說:「好!」)
【第二次實驗】
    作法同第一次,但是增加紙和筆──在朗讀聲音停止後,10~15秒內,寫下自己想寫的字──可供發表時參考的內容。
學生回饋:除了仍然刺激、好玩且會專心,更不用擔心忘記老師讀了什麼。
師問:「如果讓學生自己看課文記錄各段重點,不透過有聲書播放或專人朗讀,好嗎?」一位高材生回答:「一定有很多同學看完課文就忘了內容,不會像今天這種教法讓人十分專心,且會強迫自己整理重點。如果是老師講解課文,還是會有同學神遊其他地方。」
    關於文言文的作法請參考【朗讀(有聲書)在文言文中的運用
教學目的:透過「課文朗讀有聲書」感受文本呈現的意境。
問題設計
1. 請學生在文中聲情(聲音呈現的情感)明顯變化處,以( )標示哪幾句,並以「↑」或「↓」表示音調的上揚或下降。
2.「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捲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裡漸漸地上騰,漸漸的不見,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你是否聽出上述視覺的變化?
3.透過本課可以推想作者徐志摩具備什麼樣的性格?
教學發現與立即修正
    初在第一個班級實施「憑課文朗讀有聲書寫出文章聲情的變化」,
僅提醒學生:一、先於課本畫記「↑」或「↓」表示音調的上揚或下降。二、完成課文畫記,再於答案紙寫下自己在課文標示「↑」或「↓」的情感(形容詞),且為了節省作答時間,不必抄寫完整句子,僅需寫下句子前後的詞語(中間以「……」省略)即可,如「靜極了……曙色」。
    巡視中發現有學生遺漏教師認為應該能聽出聲情明顯變化的地方,因此臨時於黑板提醒學生至少須回答下列問題:
        (1)「靜極了……曙色」
        (2) 「頃刻間……回響」
        (3) 「怯怜怜……問訊」
        (4) 「你如愛花……嘗新」
        (5) 「帶一卷書……消遣嗎」
        (6) 「偌大的……金光」
        (7) 「那是臨著……變成了……」
教師叮嚀

    每一發表人必須先朗讀該題為完整的段落,例如將原本的(1)「靜極了……曙色」讀得晚整:「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只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著周遭的沉默。順著這大道走去,走到盡頭,在轉入林子裡的小徑,往煙霧濃密處走去,頭頂是交枝的榆蔭,透露著漠楞楞的曙色」之後再回答它呈現的聲情與畫面。讀錯一個字音則必須接受適當處分。讀得優美者,給予加分或優點獎勵。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