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朗讀比默讀更多收穫/畢仙蓉


    許多事情必須親自做過,且一做再做,傳授給他人的技能,也才真切有用。

    升學考試十分重視的閱讀理解力,藉朗讀以培養。因為須徹底理解作品,才能在朗讀時,詮釋到味。
    知識的擷取與討論,藉朗讀以進行。因為朗讀常須搜尋資料,使讀來無字音上的錯誤,也使正確理解文意與作者情思。
   南投縣埔里鎮駐館作家邵鳳蘭老師:「朗讀比單純用眼睛去看,還要深入很多。」~

   今日與大家談一種能同時獲得多項學習能力的教學法:朗讀。
   說到「朗讀」,許多人以為很簡單──只要將白紙上的鉛字讀出即可。這令不少專家啼笑皆非。但今日不談朗讀原則與技巧,也不要求老師非在課堂令學生朗讀不可。畢竟「朗讀」至今仍屬「小眾」藝術,我正開始努力使它比「小眾」再大一點,使更多人明白它是一種生活藝術,也是一種頗有用的學習法。任何學習的啟蒙十分重要,朗讀也是。若不能有好的學習對象,積累的習慣將難改變。至今我仍在學習中,每一次令自己滿意的作品誕生,欣喜之餘,不忘告訴自己:雖然這次頗令自己滿意,但下次一定更滿意。老師們對於朗讀教學若感興趣,可在南一出版的國中國文教材,找到《畢仙蓉老師課文朗讀有聲書》。還可在youtube搜尋到我以古文、現代文學為主的朗讀影片。可依照我今日分享的幾個單元作法,於教學上嘗試幾次,例如:
    我的學姊──南投縣埔里鎮駐館作家邵鳳蘭老師,她在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聽見‧桃花源》專訪時說到:「大學時,朱廷獻老師說:『因聲以求氣。』透過聲音,能有一層情感的理解。我如果欣賞一篇美文,無論是古文或現代文學,包括我自己的創作,都會用朗讀的方式……比單純用眼睛去看,還要深入很多。」
    邵老師在寫作上的成就,原來有一部分就是來自她──愛朗讀。
    朗讀為何比默讀更多收穫?以新詩為例說明。因為它字數最少,藉以訓練一些能力最方便:
    若要學生判斷一首新詩究竟呈現詩人何種情感,則請他依循詩中線索推敲(請見<以串聯線索的方式讀懂一首詩>)尋找線索時,就是一種理解力與思考力的訓練
    閱讀一首詩,學生常會遇到詞意上的困惑。此時,指導他們利用電腦查詢再與作品對照,判斷哪一解釋才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若遇上「用典」的詩作,也指導學生利用電腦搜尋典故旭而推敲詩人的意思。進行這類作品的研讀時,我除了檢查學生查詢資料後作的筆記,也會安排小組討論。
    以上不僅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常須做的事,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補充說明:檢查筆記,是避免學生投機取巧──在小組討論時坐享其成;分組討論,是為了透過「說」,以見思考、組織與表達力的訓練成效。也透過「說」加深對知識的印象。作法請參考《從一首詩的分段──訓練寫作力與閱讀力》《一首詩在教學上的功能》《從一首詩學習賞詩》《從閱讀一首詩訓練如何藉由朗讀教育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在以上活動進行之後,老師不妨讓學生模仿專家錄製的朗讀,挑選其中希望學生透過朗讀記住的佳句,以獎勵為條件,鼓勵學生朗讀。藉此,學生可有邵老師「比單純用眼睛去看,還要深入很多」 的收穫。
    默讀,往往會以為自己讀懂了,或是只要求自己「大概懂」就好,很難留有深刻的印象。這對於一些好的作品,特別是經典之作,實在過意不去,而學生也錯過可以牢記的機會,他日更容易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雖然進行默讀時,也可採前述的能力訓練方式,但就是少了透過聲音強化「藝術陶冶性情」的機會,也少了增加記憶的機會。此外,還可能培養出一些在學習上「凡事差不多就好了」的學生。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