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國文課「種」些什麼I /畢仙蓉老師


        有人說:「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但也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是的,捧著報章雜誌與書籍閱讀的孩子,我們哪裡知道那些帶給他什麼?我跟學生說:「永遠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一位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即使他是所謂的『專家』也一樣。」我繼續解釋:這麼說,不是要學生拒聽老師的話,而是希望在「聽」的同時,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分辨那些話真適用於任何時候嗎?此外,真沒有參雜說話者任何情緒或偏好?老師的身分至今仍受多數人信賴,學生尤其容易將老師視為他們學習與信仰的對象。老師之中若再具有一點專家形象的,那更不得了。
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何況再偉大的人都有情緒。倘若因為教師的情緒而說出不得體的話來影響學生,我們是不是要承擔孩子的一生?那太沉重了。所以我希望學生多涉獵相關知識再思考是否要發表議論,讓他們知道說話要負責任,也讓他們明白「知識」對生活的影響。我要讓學生知道:知識和品德──二者缺一不可。或許我們的國文教學應該安排「辯論」課程,老師督導學生查資料(特別是來源可信的資料)和閱讀的過程,讓他們透過較深、較廣的閱讀來增加相關知識;透過辯論來培養「尊重」與「聆聽」的修養。我知道不少老師想加入這樣的課程,但總是會擔憂「進度」問題。所以,什麼是我們的國文課必須在三年內教給學生的,什麼可以不必急著教?必須教的,須教至多細?不必急著教的,是不是可以先教一點什麼?這些都需要團隊思考與共識。 (以上內容修改自<如何進行有效閱讀/畢仙蓉>)
若問我國文課應重些什麼?我會想:該在學生當下這學習階段種些什麼?也許種下的,不會在我眼前開花、結果,但絕對可預期。因為習慣可以跟隨他們,除非有一天他們改變習慣,而當他們改變時,當初為他們種下的已是未來成長的養分,是他們迎戰未來的條件。
今日談國文課該「種」些什麼,先重「獨立思考」訓練。先能獨立思考,接下來學什麼,才不會糊里糊塗,你們說是不是呢?
以下提供幾次課堂實作供參考。由於文字紀錄太費時,因此後來即使有增加一些簡單的辯論方式,也不再作文字記錄。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聽!見閱讀力/畢仙蓉老師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一場分享於臺中市立外埔國小
講師畢仙蓉老師右手邊為吳文芳校長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場分享於臺中市立豐南國中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三場分享於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中部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四場分享於母校國立中興大學師培中心
                                                   106學年第一學期第五場分享於南投教師會育英國小基地班
演講現場重在教材分享
以及讓老師們「聽」見閱讀力
以下內容請老師參照紙本
(環保一點就是自行聯結)^^


      原本我自己定的「聽!見閱讀力」這個演講標題,是想告訴大家:善用朗讀有聲書(含網路作品),可以增強孩子閱讀力,使閱讀不僅是粗淺的文意理解,還有更深的情意交融,能夠深刻感受作品的精神內涵。誰知為了不使聽眾僅取得我在國文「有效教學」的部分經驗,而是能盡量擁有我心血結晶且知如何運用他們……,就這樣不知不覺,講綱撰寫已不只侷限於「如何善用朗讀有聲書」了。今年下半年第一場分享前夕,趕緊調整標題的定義,它其實是:
請聆聽我如何訓練孩子的閱讀力
一、     閱讀與閱讀力
1.     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嗎?喜歡閱讀就有閱讀力嗎?何謂「閱讀」?從
PISA啟示錄可見如何改進國文教學方向?
2.     閱讀為什麼需要結合思考力訓練(即教師在課堂推動閱讀的責任與方向)?(請參考思考力與閱讀力在課堂上的運用/畢仙蓉老師
3.     能放心鼓勵閱讀嗎?(請思考:看見有效閱讀是否更放心鼓勵閱讀)
二、     藉文本閱讀進行閱讀力訓練
1.     文本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此處說的「文本」不僅是課文,還包括一切詩文閱讀)
2.     學生只讀國語或國文這科嗎?時間限制是否該考量教學方向?
3.     如何從[讀]培養省思與評鑑能力?
    三、「聽」的訓練,可培養出哪些性情與能力?
        ★前提:專業朗讀者協助
        ★以下訓練,也許不必經過聽的訓練也能培養,但加入專家朗讀是不是感受
          力更強而影響力加倍呢?不妨點入《試在畢得》思考。
         1.辨識美麗文學的價值(我用「美麗」二字,請別誤以為是詞彙之美而已,
           當然也有意境之美、作者用心之美。)
         2.養成專注的學習態度
         1)請參考從有聲書訓練專注力與表達能力
4.     結合電腦培養自學能力
5.     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培養鑑賞力、創造力與分享力
6.     結合畢老師文言文閱讀訓練方法之一,同時培養自學力、分析力、表述力
以及紀錄重點的能力
(1) 請參考文言文閱讀訓練I
(2) 請參考文言文閱讀訓練Ⅱ
(3) 請參考文言文閱讀訓練III
★更多文言文範本請見《105年全國語文競賽經典古文朗讀前的聯想》,可結合<讀林彧<日出習詩>的聯想與教學運用 / 畢仙蓉老師>中的作法,於課堂實作。
★雖然進行默讀或者僅憑教師講述,仍可能有一些學習上的收穫,但就是少了透過聲音強化「藝術陶冶性情」的機會,也少了上述某些從「聽」的訓練而得來的能力。
 補充(如欲使閱讀活動與品格教育同時進行者,請參考<正向管教的藝術2017新版/畢仙蓉老師>)  
一、    活動之教材由來
      我喜歡將美感教育與品格、閱讀等教育結合,因為「一種作法,三種效益」,省時、省力、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是的,透過我今日介紹的閱讀訓練方式,既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思考力與表述力,又可從中培養好品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大多數屬於視覺、聽覺的學習者,因為被教材吸引,而更能發揮學習力。以下提供幾支短片與故事朗讀影片,請老師聆賞同時,也思考:希望學生從中學些什麼?該設計那些題目?如欲結合美感教育,題目設計方向,可以是:你看(聽)見什麼重點?哪些行為令你覺得美?是否有令你覺得不好的行為?請說明。
    提供教材給各位老師之前,先強調我對閱讀下的定義:不只限於印刷的書文,舉凡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地風俗民情……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教材分享與實作(實作多寡,視演講時間而定,現場說明,此不多寫)
1.《姊妹》
2.《一位聾啞爸爸的愛》
3.《星巴克跳舞咖啡師》
4.《給十五歲的你》
5.<酣眠的氣味>——畢仙蓉老師朗讀方梓散文
6.<阿力的學習之旅>——畢仙蓉老師朗讀廖文毅童話故事
7.<開心果>——畢仙蓉老師朗讀廖文毅童話故事
8.《鮑思高動畫教室》
9.《同理心的力量》
10.《鮭魚洄游艱辛》
二、學習單設計原則
      學習單設計的目的,以「老師希望學生學到什麼」為主,尤其是教材的核心概念,往往是我題目設計的重心。此外,再視班級普遍程度,決定題目深淺,若由淺入深,兩題即可。過多,相對地,討論時間便減少,要不即是整學期進行這類活動的次數便會減少。若學生對此類活動感興趣,不妨多進行幾次。當然,欲使學生感興趣,又欲看見學習成效,教材選擇,不妨集思廣益,因此教師共同備課也頗需要。
三、    活動進行方式(需考慮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同等重要)
有了學習單,採何種方式進行才是有效學習?以下提供我經常做的兩種方式:
1.     先小組討論再抽問(如不採用書寫方式時):此種方式主要顧慮學習落後的孩子,讓他們接受同儕指導。此方法也可讓一般孩子發揮互助與關懷弱勢的精神。此外,教師可以強調這還是個「上臺前演練口語表達」的機會,以免上臺支支吾吾。說到避免上臺支支吾吾,在此活動進行前,提醒學生可將同儕講述精華紀錄於紙上,報告時,可供參考。但也同時強調:發表時,眼神對著聽眾的時間愈多,表現愈值得肯定。
2.     先個人書寫,再進行小組分享與討論:教師要求學生先寫下個人答案,限制時間一到,再進行分組合作學習——請學生採集同儕優良解答,並在解答前,註明作者姓名,已養成尊重他人智慧財產的習慣。
三、        如何掌控教學節奏
如果教學節奏緊湊而不混亂,學生勢必學習更多也更扎實。以下提供我經常進行的方式:
1.     先發下學習單並請學生齊聲朗讀題目,或教師清楚讀一遍。
2.     說明驗收方式,如:抽問、繳交紙本、抽問並繳交紙本(紙本內容必須包含聆聽同儕發表時做的紀錄——證明自己能尊重他人發言權)。
3.     說明影片或有聲書播放當中,可聽學生需要暫停或者回轉。若在每人一臺電腦可使用的環境下,學生是自己需要而隨時暫停或回轉,這又更具備教學成效(不過,前提是能掌控班級秩序)。
四、         回饋方式
     老師在課堂扮演的角色應該同時是:活動主持人、問題設計與追問者以及最重要的——回饋者(或說「加油站」更貼切。) 
1.     教師及時給予口頭肯定(但須先了解班級中,有無學生不喜當眾被讚美)。
2.     提供發表園地(最好先徵求家長與學生同意——請參考著作權同意書)
3.     分數獎勵
4.     其他獎勵,如:獎狀、小卡片(評語正增強)
結語
    無論是培養哪一種能力,都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無法一蹴可幾。唯有一步一腳印,重複做、用心做,方可看見能力。此處先分享我聽過的三句好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節錄自《從國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力與表達力/畢仙蓉老師》
補充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藉一首詩與作者詩觀的聯結訓練閱讀能力/畢仙蓉老師


    讀一首好詩確實可以使人聰慧。
    雖然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但他並未否定詩可能還有其他價值,是吧!對我而言,一首我心中的好詩,還可以訓練分析力、組織力,並開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如果學生喜歡讀詩,我知多半是因為它既短又淺,當然題材也能引起學生興致這興致有時也需老師引起;如果學生不喜歡讀詩,我也知那是他們常在看不懂的詩上作答,而那答案關係他們的分數。因此心生畏懼,甚至厭惡。可惜呀!可惜!一些好詩便被學生拒於千里之外了。(與以上相似的內容,我在過去常提,今再次提及,實因的確如此)
         今日我即藉一首好詩,跟大家分享在教學上如何進行閱讀能力訓練。非常感謝新加坡著名詩人卡夫熱情提供他的詩觀與著作供我分享。首先介紹詩人(標楷體是詩人口述)
詩人卡夫簡介
      卡夫原名杜文賢,祖籍中國廣東,1960年生於新加坡。1985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獲文學士。1986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畢業後擔任教職至今。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寫小說、散文、詩及評論等。著有散文集《生命的神話》(1986年)、中篇小說《我這濫男人》(2003年)、詩集《我不再活著》(2013年)。部分作品收入《同溫層散文選》、《吾土吾民創作選》(詩歌)、《新加坡共和國華文文學選集》(散文)、《新華文學大系小說集》、《新華文學大系詩歌集》、《新華文學大系散文集》、《新華文學大系微型小說集》等。現為野薑花詩社、乾坤詩社與台灣詩學同仁。目前擔任野薑花雅集、臉書詩論壇與吹鼓吹詩論壇中短分行詩版主。
    詩人為什麼取名卡夫呢?他說:「我取名卡夫,正是感覺人不能自在地活著,上下不得,左右難以轉身,總是掙紮在生死隙縫之間。
 關於卡夫的詩觀,他在發表的一篇文章裡,開頭這麼說:生命不過是一首詩的長度。接著繼續說:「詩是詩人的傷口,一寫出來,血就流了。傷口不用說話,詩人流的血千真萬確。詩人的一生其實就是詩的一生。許多詩人遭遇的不幸或者感受到週遭人的悲苦命運,激發了他詩寫的衝動。從這個意義上看,人生是悲傷的,詩是詩人唯一的出口,他在現實生活中種種不如意都藉著詩發洩了,情緒也由此獲得釋放,詩也填補了他在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差距。」說到這裡,卡夫作了一個結論:詩即是『淚」的化身,不同詩人對它做了不同解讀而有了不同的面貌。
    卡夫繼續解釋:「詩,作為我們窺探詩人對這個世界觀感的視窗,如果接受了悲觀意識,它自然就是淚的化身,詩人寫詩就有如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揭開,讓人接觸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認清悲劇存在必然性的目的不是要對人生感到絕望,而是要珍惜與把握當下能有的一切。詩人對許多『不平』無能為力,卻無處可逃,唯有通過詩寫,方能使生命不會只是一場毫無意義的生老病死過程,也才能超越生死而存在。」
    詩,僅是詩人身上的傷口嗎?不!卡夫說:「詩人把傷口進化成『出口』,傷口就不再是傷口,不但撫平自己的憂傷,也獲得重生的希望。」
    《我不再活著》是卡夫第一本詩集的名字,他說:「『不再活著』不是指生命意義的結束,而是很多時候我並沒有『活著』,靈魂早已宣告死亡,幸好我還能用『詩』書寫悲傷。有些人活著,其實早已死去,因為他的靈魂已不存在,形同行屍走肉。我說我不再「活著」,可以對照我筆名的意思,還有我的詩觀,人生是一場悲劇,悲劇讓詩人有了力量去尋找出口。 」至於詩人說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並非要讀者存著悲觀看待人生,反倒是要讀者接受苦樂人生本來就少不了「苦」的事實,且終有離開世間的一刻;無論是活著時面對的挫敗與傷痛,或是死亡前面對的遺憾與不捨,多少都會傷悲。若再觀照詩人說的:「認清悲劇存在必然性的目的不是要對人生感到絕望,而是要珍惜與把握當下能有的一切。」 這「靈魂早已宣告死亡」 的「靈魂」,應該是指當初悲痛的那顆心;不讓心陷在悲傷裡,而讓它藉由書寫成一首詩來走出陰霾。(關於我這樣的解讀,也已獲詩人本身認同)。
        讀完以上卡夫的詩觀,相信讀者不難感受詩人他既感性又理性的性格。如果說以下幾首<詩>跟他的詩觀有關,你會如何解讀詩的意思呢?我先以一首表達自己的聯想,再請問讀者如何根據我的聯想與詩人詩觀聯結。

<詩>卡夫

詩人
- 三十年祭 -
朗讀影片
《畢仙蓉老師朗讀卡夫詩觀與詩作》

和黃昏一起離開那男子
回頭
他還坐在下午寫詩
那男子只好走回去
三幾步路
走到天黑 還在走
莫非他一直在詩裡繞
此事 藏詩裡三十年
我怕 別人說
那男子就是我
而我不是詩人

【我的聯想】我:畢仙蓉
         黃昏是一天即將結束時,這首詩裡彷彿是詩人打算結束他那三十年的寫詩模式。雖然腳步已經離開,但總不捨那個癡情在詩裡打轉的自己,畢竟那也是他,另一個他,與他生命串連的他;想毅然決然捨棄從前那個為了一首詩而絞盡腦汁的自己,然而過去自己創作的習慣,再怎麼令現在的自己嘆息,總還有惺惺相惜的憐憫吧!畢竟都是因為詩,都想成為詩人。或許這男子終究還是消失在黃昏裡,並在下一個黎明出現。那時,他仍是詩人,有了新方向的詩人。他真得想成為詩人,但不再只是為了成就一首詩才作詩的詩人(不是拚命思考用哪些詞彙完成一首詩,而是用真感情書寫真實生活)
【學習單】
問題一:倘若你同意畢老師的詮釋,請說明你的理由。倘若你有不同看法,也請說明。無論哪一說明,皆請根據詩人的詩觀以及詩的線索分析(關於如何依據詩的線索說明,請參考《藉詩訓練理解力與批判性思考力》優良學習單)。
問題二:你從過去至今有什麼改變令你難忘?請說明那項改變的心路歷程。
仿作:此題可依據【問題二】的題材以一首新詩表達,亦可另選題材。

【教學上的建議】
1.     依授課時間限制:【學習單】問題二與仿作可擇一作答。
2.     視班級學生程度:決定是否給予部分提示(引導)。可請學生先思考以下問題(而
這也可以列為提問):
1)文中的男子是不是同一個人?
2)如果這首詩是作者的自述,那麼作者為什麼擔心別人說他就是「那男子」?
3)若將「他一直在詩裡繞」與「我不是詩人」這兩句聯結,你想作者認為詩人應該如何才稱得上是「詩人」?

【延伸閱讀與聯想發揮】
        請學生依據下列詩作發揮自己的聯想,作法可參考畢老師的形式,也可以論述、分析或其他方式,只要是詮釋個人對詩意的了解即可。

【教學上的建議】
1.    依授課時間限制:【學習單】可選擇作答。
2.    視班級學生程度:決定是否給予部分提示(引導)。

        <隙> 卡夫
        
        日子瘦成風也無處轉身
        任由擺布
        聲音張牙舞爪
        擠滿所有時間
        反鎖了眼睛
        要我不能有夢
        
        出走的右耳留下左耳
        不作抵抗
        想像遠方有光
        已近
        馱我躍出困頓的身體
        方覺
        即使是針
        也穿不出天地的缺口
        
        
        <妒忌>卡夫
        
        橫出
        一根刺
        一個仙人掌部落
        迅速蔓延
        窄小的土地
        再也看不到
       
        
  另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計畫/畢仙蓉

2017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補充延伸閱讀學習單    
詩人卡夫說:「詩,作為我們窺探詩人對這個世界觀感的視窗,如果接受了悲觀意識,它自然就是淚的化身,詩人寫詩就有如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揭開,讓人接觸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認清悲劇存在必然性的目的不是要對人生感到絕望,而是要珍惜與把握當下能有的一切。」當你覺得遺憾、沮喪、挫敗或者悲傷,又或者憤怒時,你嘗試過藉由書寫(小語、詩、散文、小說)來沉澱自己的心思並讓心靈找到出口嗎?無論你是否嘗試過,今日請你當一個心靈導師,藉由文字,為自己也好,為他人也可,寫出能轉換心情(由負面走向正面)一則短文或一首小詩。敘述中,必須包含以下三部分:一、曾發生的事(扼要說明即可)。二、那件事產生的負面情緒。三、開導內容。其中第三部分為全文重心。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