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閱讀理解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實務經驗整理Ⅰ/畢仙蓉




講師畢仙蓉老師與熱請籌備的簡世隆主任





兩位老師乃排灣族的貴族
其中女老師是真正的公主(大頭目的女兒)




畢老師彷彿已屬於原住民的一族

後方螢幕的關係
使她的臉上也有了圖騰……  
閱讀理解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講師:惠文高中畢仙蓉老師

時間:2016127

地點:臺東縣大武國中

大綱及頁碼(研習講義)

我在各種活化教學實施前的心理建設 P2~P6


我在國文課做的事/畢仙蓉老師 P6~P10


國文課鐵三角 / 畢仙蓉老師 P10~P12


【檢索擷取】與【發展解釋】能力訓練 P12~P13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一類)──從文本出題 P13~P15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二類)──補充教材上的實施 P15~P17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三類)──從動畫或短片進行 P17~P19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四類)──從延伸閱讀進行 P19~P20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五類)──從作文課進行 P20~P26


閱讀理解中的各項能力同時訓練Ⅰ──從文本、延伸閱讀與寫作等三方面同時進行 P26~P28


閱讀理解中的各項能力同時訓練Ⅱ──從文本、延伸閱讀與寫作等三方面同時進行 P28~P32


特別推薦閱讀理解策略在唐詩教學裡的實施 P32~P41


特別推薦閱讀理解策略在<五柳先生傳>裡的實施 P41~P43


有聲書對國文教學的助益 P44~P46




我在各種活化教學實施前的心理建設

節錄自

201557 星期四

國文教學的節奏~文本分析與寫作教學/畢仙蓉老師

   .    清楚教育趨勢

    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試題,48題中,僅12題是記憶題,餘為思辨理解題。104年試題,若是扣除一般記憶題以及文意是否通暢,是否有語病、寒暄句子使用是否正確等,這些屬與記憶與應用的題目,其餘亦是理解題──2015/5/29新增)PISA 學生基本能力評量結果,顯然對台灣的教育政策產生了影響力,

    而這也不會是曇花一現,因為科技時代,所以各國無不強調創意與思考,教育人才──學校責無旁貸。如此一來,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自然創造出什麼樣的孩子。再說,誰不知道考試會引導教學?誰又不知道「會考」與「學測」會影響校內考試?當然「知道」是一回事,教師的「執著」或「改變」又是另一回事。

.大膽取捨

   .知識的取捨

      我跟學生說:「在教法上,我不是完美的老師,但也算不錯〈一笑〉。有限的時間裡,應該教給你們什麼,有所取,必有所捨。例如:平常不把時間花在介紹作者,然而一旦介紹的人,就是希望你們知道他頗重要,但又擔心你們想對其他作者了解,因此在我突然忘記對地球的愧疚時,會印資料給你們自行閱讀;當我想起不應再多做傷害地球的事──印太多講義時,請你們有自學的習慣──自行利用電腦查詢。」以下是我在進入一課前,必定提醒自己的話,「畢」帚自珍,也在其他場次分享過:

  「我們不能敎給學生所有,所以要斟酌什麼是一定要敎,什麼不一定要教。一定要教的,哪些需要仔細敎,哪些可以簡單敎;不一定要教的,想到再教。至於其他,仍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學。」

   .作業的取捨

     當我想怎麼做的時候,總會找到一些支持自己的理由。絕對不敢說我的作法很好,但至少是一再嘗試與一再改變後,目前覺得頗有收穫的方法。當然,未來我想改變的時候,又會找到另一些支持自己的理由。是什麼促使我改變?其實就是一個想改變的念頭而已。

      世界所有關心教育的地方都在進行教育改革,也都順應時代趨勢,促使我在教法上必須勇敢改變。作業,如果指的是「習作」與「寫作」,前者是我和學生在課堂進行「學思達」與「翻轉」的媒介之一;後者,還是留給其他科吧!讓學生寫作,不就是培養他們面對會考〈作文〉的能力嗎?當然需要那樣的氛圍才有臨場感。即使不需那麼緊張與嚴肅,至少也不能有令他們分心的事物。把作文帶回家寫?這些年,我已花不少時間在批改短文上,不想再把心思浪費在一些於開冰箱、聽音樂、打電玩與上臉書之下完成的作業上了。只要有一位學生敷衍我,便覺得是浪費我的生命。為了不給學生敷衍我的機會,作文就不當作業。況且近年來的作文課,常會配合閱讀與「學思達」進行。

      拿評量卷當作業嗎?這兩年不這麼做了。因為學生其他科作業已不少,給認真的孩子一點可以喘息的時間吧!不認真的〈答案抄來抄去或胡亂寫的〉,就別拿他們的不認真來懲罰自己〈生命不該浪費在他人做的不真心的事上〉。

      評量卷中的思辨題,也是我和學生課堂上進行「學思達」與「翻轉」的媒介之一。別誤以為我是特別為這兩個名詞改變教學。相信各位也在這兩個名詞出現之前,就常進行訓練學生思考與表達能力的課程了。

      評量卷中的記憶題,若當作業寫了,就要改。若是讓學生來改,便需要利用課堂時間。倘若把課堂時間拿來改試卷,那麼我還剩多少時間可以教給學生知識與能力呢?近年發現自己批改學生「課堂作的」評量卷,可以清楚某位學生或普遍學生需要加強的知識與能力,與學生共同檢討時,可以為他們分析得更徹底──因為這樣已耗費我太多精力,當然不想再改作業了。

.能力訓練的取捨

     國文課可以訓練學生哪些能力?聽、說、讀、寫──是最常聽到的答案,我也是利用國文課來訓練這四種能力,還外加這八年來特別重視的「關鍵判斷力」,就是我常提到的keywords and keypoints。以上五種能力均頗重要,但我在今天之前,似乎從未想過:「聽」是要讓學生聽什麼?「讀」是閱讀還是朗讀?「寫」究竟要寫多少?要寫到什麼程度?感謝讓我有機會整理自己的答案。

      原來我教給學生「聽」的能力是:聽懂對方問什麼,聽懂對方說什麼。事實上,有時聽不懂並非聽的人錯,而是對方表達不清楚。因此「說」的能力也在「聽」的訓練下同時養成〈表達不清楚的一方,會被我引導說出重點,或是讓我示範如何說〉。

      我的班級總會有幾個學生反應特別靈敏又特別會搶答〈很感謝這些學生讓國文課多了一些朝氣〉。為了培養學生「聆聽」的美德,我會再拋出問題之前說:「請注意!我會抽籤問你:前一位同學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在他的回答被我肯定後,請你重述他大致的內容;如果他的答案被我修正,那麼請你回答我作了什麼修正。」

   〈這學期改成跟學生說「指名回答」,且說要特別請平日不發言的人回答。〉

     說到「讀」,忝為全國閱讀推手之後,更不能不讓學生大量閱讀,但是總不能不考慮課程進度。因此一舉兩得的作法就是配合課程作延伸閱讀。學生究竟讀進什麼,甚至有沒有專心讀,不設計個題目又哪裡知道呢?於是「說」的能力訓練又出現在課堂上了。

     我喜歡朗讀,也挑剔自己的朗讀。每一次朗讀之後,總會檢討:有沒有對不起原著?有沒有辜負作者寫該篇的心血?有沒有讀到令聽眾感動?這些年,在課堂上,不管多少學生喜歡朗讀,就是要教他們朗讀技巧,但「進度」問題總會提醒我作一舉兩得的事。因此我利用詞性辨別,教學生如何讀出文章情境;利用修辭總類讀出節奏快慢;利用語氣變化,讀出作者情感。最喜歡教「小國一」,這些純真可愛的七年級生,喜歡模仿我,這讓我的國文課增添了一點趣味。而「讀」,在我的教學裡,原來不僅是閱讀,還有朗讀

     最後談「寫」。改到學生那些不通順的句子,簡直是一種折磨〈或許我應該正向一點說那是一種修練〉。不記得是哪一年開始想通了:150字不通順的句子是折磨,600字不通順的句子是折磨,何苦讓自己一次受那麼大的折磨?教學生先把150字寫通順了,他們的長篇大論,我才看得下呀!因此這幾年僅在定期評量時〈俗稱「段考」〉,才由學校統一讓學生寫長篇作文,平日皆是短文寫作,且常配合閱讀與「學思達」進行。

     提供學生大量閱讀以及思考與寫作〈短文或是極短文〉的機會,令我驚喜的事發生了:原本覺得批改學生作文是件無趣的事〈但仍會盡職〉,這些年已覺得那也能得到如閱讀名家散文一樣的享受。當然每一屆開始的訓練〈七年級生〉總是辛苦,這辛苦至少長達一年半。

    關於我寫作教學的重點與方法,在「讓『說』與『寫』輕鬆成為習慣」會提到。

.破解備課用書的迷思

    每一家版本的備課用書,實無優劣之分,也都各像滿漢全席。每一道菜均頗可口,無須全下肚,以免傷身;可憑教師個人喜好與判斷(是否有提供學習的必要),決定嚐嚐哪幾道菜,嚐幾口?教師也需有判斷能力──考量學生程度、考試趨向以及生活需要。

.讓「說」與「寫」輕鬆成為習慣

     請恕我重複其他場次說過的這段話:

會說故事邏輯思考力強,也就是有自己的見解且說來合情合理,另外是文章結構完整最基本的是句子流利--這些都是我在作文教學上一再訓練的方向。為什麼一再訓練?因為熟能生巧--熟才能巧,更何況這些不過是基本功。倘若基本功不練好,還能寫出什麼好文章?修辭的訓練當然必要,幾乎每上一課文,甚至延伸閱讀時,我也都會讓學生找出文中優美詞句並分析寫法──試圖以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學習提升寫作程度。「大量閱讀」與「反思」是這幾年我在國文教學的兩個重點。這兩種方式在課堂上先後進行,不但可以活絡學生的思維,還可豐富他們寫作的題材及運用能力。

      談到修辭,前陣子參加一場教科書諮詢會議得知:未來(幾年後)修辭很可能不考了。雖然這僅是一位主編的推測,但是全世界教育改革趨勢,應該不需考學生這是什麼修辭、那是什麼修辭。引用我在臉書法表的一段話:

    閱讀經典古文時,突然有個領悟:古人不考「這是什麼修辭,那是什麼修辭」卻都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名句。倘若我們把教學生分辨修辭的時間〈以及他們抄寫這是什麼修辭,那是什麼修辭的時間〉拿來仿寫,不是更有效率?生命就不會浪費在那些無聊的事上了。〈多數學生即使會分辨修辭,仍寫不出類似的佳句。寫出佳句比會分辨更重要,不是嗎?〉

     如何讓「說」與「寫」輕鬆成為習慣?透過視覺與聽覺方式提升學習興趣與能力。請恕我重複前幾場均談到的這部分,因為現場應該幾乎沒聽過,當我開始提出以下想法時,尚未與各位見面,各位可能也不知道我有個教學網誌叫【試在畢得】。幾乎我每一場的演講內容會放置其中。

    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

     我推動的閱讀是廣義的閱讀: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

     選擇可能會吸引學生或易被感動的短片、動畫、音樂、圖片等,來達到教學的目標──這就是我說的「輕鬆成為習慣」的「輕鬆」作法。

     我不是說每位學生從此愛上寫作〈若不是老師規定,哪個學生會主動寫給老師批改?只有熱愛寫作的人,再不就是想要比賽的人。前者很可能就是未來的名作家。試問:有多少名家來自同一個班級?〉我的作文教學,本來就不期望學生愛上寫作,但會希望他們能比我過去傳統作文教學下的學生,更甘願寫作。這個希望,已讓我看見。

     學生輕鬆寫,老師我也想輕鬆改。如何輕鬆改作文?批改每一份,重心會放在「句子是否流暢」。倘若我當下想起五、六級分的詞彙,會為學生補上。我不喜歡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不知學生是否看得懂,即使看懂又是否有方法改進的評語上。我習慣修改那些一看就有語病的句子。不過一篇作品讓我當下就想給予建議,仍會寫入總評,這總評的步驟是:先讚美,再給予建議,最後再一句讚美,但似乎常忘了最後一個步驟,有時連第一個步驟也忘了。說到「總評」,短文總評:於課堂說明並朗讀同儕範文〈需經作者同意。朗讀幾篇?試時間而定〉。除了範文以外的佳作,如同寫出範文者,給予獎勵,也宣布姓名並給予讚美。長篇總評:每篇作品浮貼一張,內容除了有該題的寫作指導與建議,還有學生的通病。曾有學生問我:「老師!您總評寫的缺點,我好像沒有,為什麼只有四級分?」我說:「你會主動求進步,真棒!如果你能透過修辭技巧讓句子更漂亮,也不要寫這種大部分的人會寫的例子〈當然要切題〉,那麼你就可以晉級了。你這篇文章讓人讀完就容易忘記,讀的時候,也沒有特別想讚美的地方,所以四級分剛剛好啦!」

     不知以上的作法,給各位的感覺是否輕鬆?至少我真是因為可以甩開那些浪費我時間的一張張評語,而又能讓學生的句子可以越寫越流暢,題材可以越選越動人,而心生歡喜。當然,若是能不改作文,我更歡喜。

結語

     我希望教給學生的能力,不僅是他們「會做」而已,還希望他們能「習慣做」。會做keywords and keypoints的判斷,不代表能輕鬆迎戰【會考】或【學測】中的思辨題。須知道在大考那種緊張的氛圍下,面對幾題略具深度的思辨題,即使平日在校考試成績佳的學生,也可能習慣僅憑「自己認為」,忽略題幹〈或文本〉線索,而判別錯誤。因此我讓學生在校即養成「習慣做」,面對大考的思辨題,就能從容應對且得心應手。作文〈短文、極短文〉也是需要習慣做。大家已經知道我的寫作訓練,其實就是兩種能力的訓練:敘事與反思。透過大量閱讀、思考、討論、分享〈含口語表達〉與實作,學生腦袋裡習慣裝入豐富的題材,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也習於思考和反省〈前提是這種訓練,不能在高中或大學中斷〉,不僅是迎戰考試,在生活中,這些「習慣做」的能力,應該可以幫助他們勇於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


2015323 星期一

我在國文課做的事/畢仙蓉老師

    來自各校的同科老師紛紛問過我一個問題:「請問畢老師您一課課文大約用幾堂課時間完成呢?」最近在《共同備課》這個社團認識的朋友,更是問了我一個重要問題:「有哪些策略是您每一課都會用到的呢?」

     我回答如下: 一課文本+應用練習+習作──有時一節課,有時一節半完成。加上延伸閱讀與思辨理解能力訓練,共需四節課,若再加記憶題講解與測驗,則共需五節課。必會用到的策略是keywordkeypoint思辨理解能力訓練(除了課本應用練習與習作上的,還蒐集題庫中的理解題──供學生畫記練習與口語表達訓練使用)。

      事實上,因為個人特質(習慣內省),因此在進行keywordkeypoint思辨能力訓練時,常會另外設計題目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另外設計題目」指的是課本與教用「備課用書」以外的題目。我不習慣將課本中設計的題目全拿來詢問學生,不是題目不好,而是課文如果能給我一些觸發,便也想知道學生的看法。因此自己設計的題目其實都有目的──想藉我的題目引導學生人生的學習方向,或者想了解他們想些什麼──這或許是過去長年擔任導師,已習於關照學生心靈影響吧!

     設計題目的時候,大致頗小心,因為方才說希望藉自己設計的題目引導學生人生學習方向,唯恐一不小心,「引導」都可能變成「誤導」。
     我給學生的反思訓練,往往包含口語和書寫訓練幾年前,學生在口頭發表前,我會先分享自己的心得。後來擔心這樣的作法會限制他們的思維。這幾年,改成先讓學生分享,最後再藉由我的分享給他們多一些收穫。
     學生書寫的結果,我會將他們同儕的優良作品〈經作者同意〉發表,也會在大家普遍出現的問題〈特別是需澄清的部分〉作說明,然後才徹底結束一課。

     自從榮獲教育部閱讀推手個人獎之後,更覺自己身為國文老師,對於推動閱讀,深具責任與義務。我的學校吸引青少年的叢書太多,不用推動,學生下課自然會往圖書館衝去。較令人擔心的是:不知他們讀進什麼是師長不希望他們學到的事。請別誤會敝校圖書館。主任與組長數年來用心良苦:先宣傳能吸引學生走入圖書館的讀物,再至各班推動經典閱讀,從此,每班均可看到不少喜歡捧起書本閱讀的學生。也對,若一味規定學生閱讀老師指定的書籍,學生可能覺得那不是什麼好看的書,要他們走進圖書館的可能,就變少了。

     一旦學生喜歡閱讀之後,我身為國文老師,更應記起韓愈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當然不是只有國文老師的責任,只是在我們的國文課更能順利進行。因此「閱讀」幾乎成了每一課必須進行的事。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見到成效,而且不要在「未來」,因為未來不可知;「閱讀」在我的國文課,千變萬化且立竿見影!

     我對閱讀下這樣的定義:只要把閱讀的定義延伸──不要只限於鉛字印刷的書文──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恕我重提已經發表過的談話: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

     當我設計的閱讀課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時,設計的問題更容易引起他們思考與回答的興趣了。回到文本閱讀時,一篇優美散文,一則新聞評論──無論短篇或長篇,學生拿出過去訓練畫記keywordskeypoints的能力,加上我在發下文本之前先公布的題目(反思能力訓練)──有的與課文無關,有的必須與課文結合(比較與課文的異同),閱讀成效,立竿見影!

     學生仍然喜歡走進圖書館閱讀,但在我國文課的閱讀,常能帶給他們成就感(因為在我設計的閱讀課,他們的表現,往往得到肯定與獎勵)。

     我習慣用個人的特長進行教學。學了二十年的朗讀,兩年榮獲全國教師組優勝(前六名都叫「優勝」)。因為熱愛朗讀,也深信:好的朗讀,勝過逐字逐句的講解。因此當我用自己的聲音詮釋文本後,學生反應是:都已理解且已感受作者的情意。如果不放心,便從文本設計題目詢問學生。當然生難字詞的理解與運用,是必教部分,只是課本列出的不是都需一一說明或舉例,因為在我的朗讀中,他們已經理解(這也是從我題目設計與抽問中確認)。唐詩,我也利用朗讀讓學生透過音階的變化,理解詩人的情感。如: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渾厚與低沉,讀出「誓掃匈奴不顧身」之後,抽問學生:為什麼不用高音而年輕一點的聲音來讀?學生被訓練得必須課前畫記教材「賞析」中的keywordskeypoints,自然能尋找到適當的線索回答。又如:我用溫柔且緩慢而又屬於中低音的嗓音讀出「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詢問學生:我為什麼不用高一點的音且快節奏的讀出,學生往往能回答:因為思念妻子卻有家歸不得,心中愁悶;如果高音而快節奏,好像離開妻子,是件快樂的事。

     十年前,我花太多時間在課本上──以為自己老師的那個時代教給我的,就是我應該教給學生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要與作法,這些年,我作了以上的改變;未來,或許又會改變。

     以下是近日在臉書與朋友分享的作法並附上學習單:


雖然除了課本

年級還有補充教材

如《唐詩》這一次段考要考五首

同時加《世說新語》七則

我仍然有時間作延伸閱讀

「課堂進行延伸閱讀與分享」是我這七年多來的教學特色

這一年又特別喜歡指導學生拿文本作比較

如〈背影〉與另外三篇描寫父愛的文章比較

又與動畫中的相關故事比較

〈紙船印象〉、〈母親的教誨〉先後都與其他故事比較

當然有時閱讀不一定會配合文本主旨

純粹是因為自己讀到了

覺得可在課堂來一場思辨之旅

或是讓品格教育不中斷

例如Lo前天與我們分享的〈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就在我結束〈母親的教誨〉一文之後讀到

迫不及待讓學生閱讀

胡適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給孩子一個好性格確實重要

我可以善用Lo與我分享的這篇文章繼續作關於母親以外的延伸閱讀

並加強會考需要的寫作能力──敘事能力與反思能力

〈這是我自己歸納的〉

特別是後者

更要讓學生習慣在發表「論點」時

加入「論據」

今日上午在一般七年級實施順利──五分中列出三個題目於黑板

讓學生十分鐘與組員分享與演練〈如何發表〉

十五分鐘進行抽籤發表+自由發表

最後十五分鐘書寫

〈十分鐘的討論與十五分鐘的發表,均包含前天觀賞的陳海萱小朋友的故事〉

三個題目如下

1.請簡述陳海萱小朋友的故事

2.請說明陳海萱小朋友給你的感動或領悟

3.請見學習單題目:請在閱讀<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之後,說明作者舉出五個人的例子,可能的目的是什麼。說明時,必須依據原文提供的線索。
◎先附上前一分學習單〈也是延伸閱讀與課本的比較〉
   呈現學習單之前,簡述那一課《小詩選》的作法──也是我在臉書上的分享
  《小詩選》之<跳水>與<風箏>

延伸閱讀--滿足學生視覺與聽覺的享受:

1.<跳水>:《2013國際泳聯跳水系列戰北京站男10米台》http://ppt.cc/-4Xm 只需看其中的跳水

  動作

2.<風箏>:

1〉<LET'S GO一起放風箏> http://ppt.cc/W0ZQ

可看到風箏的製作與施放情形

2〉<風箏>十五所高中同學大合唱 http://ppt.cc/VHjp

先提問:請在欣賞白靈的<風箏>與十五所高中同學大合唱的

<風箏>之後,比較二者內容的異同處〈比較時,須明確指處

線索──句子〉

學習單請見我在國文課做的事


20151029 星期四

國文課鐵三角 / 畢仙蓉老師

    十年前,我在推動閱讀上的想法是:閱讀若變成一種考試(文章變成測驗卷),不叫「閱讀」;捧起一本數十頁、數百頁的書,才叫「閱讀」。但是,在我開始進行【課堂隨讀十分鐘】與【延伸閱讀和文本的比較】,發現這兩種作法才是實實在在培養學生專注力、閱讀力、組織力、表達力甚至聯想力的【心閱讀】。

    閱讀,在我的國文教學裡,不是一種趨勢,而是一種語文能力培養的方法;閱讀,在我隨時進行的生命教育裡,不是一種政策下的活動,而是一種品格陶冶的過程。雖然今日不談「閱讀」,但它仍是我教學裡不能缺少的元素,且近日已與【備課用書】、【文本】被我稱為「鐵三角」。

    今日透過〈余光中詩選〉介紹國文課鐵三角的關係與運作過程,但先說明:原本一週完成一課的計畫,這週第一天卻因上週單元〈古詩選〉耽擱。理由是學生對於延伸閱讀的兩首古詩朗讀欲罷不能──各小組踴躍上臺表演,因此用去一節課。

一、   發揮【備課用書】的功能

    【備課用書】製成講義,即是學生最好的參考書。然而進入一課前,須思考:什麼是一定要教,什麼是不一定要教。還得提醒自己:有機會就觀課,因為自己認定「不一定要教」的部分,也可能在其他老師的精彩教學下,使它成為「一定要教」。

    【備課用書】如滿漢全席豐富而精彩,但全部下肚,必然嚴重消化不良。也不需每道菜(每一處介紹)都需沾一口不可。老師根據自己的判斷力或與同事討論,再決定印製哪些部分給學生閱讀。紙張的耗費,固然對不起地球,但為了學生的視力與學力,僅利用電腦、簡報等呈現方式──更令我不安。因為紙本的翻閱與複習更方便。

    濃縮【備課用書】的內容,印製成人手一份的講義後……

二、畫記key points and key words 請參考下列作品http://bcrtw7.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29.html

感謝學生:子葳/昀達/芷柔/展佑/奕瑄/家瑜/靖文/凱博/鳳文 等人提供

三、問答時間

作法請參考《從試題檢討中訓練的能力》

問題如下:


◎設計題目前,試想:這個單元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設計題目?倘若時間不足,則由老師設

  計。設計什麼樣的題目才能讓學生間接明白整首作品的意涵與寫作手法?

1.「既然追不上了,就撞上」是什麼意思?

2.余光中對夸父追日的過程表示贊同或不贊同?請依據key points說明,若能強調key words則更佳。

3.「壯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是什麼意思?

4.〈夸父〉一詩中,哪些詞語給人晦暗、無望的感覺?哪些詞語卻給人充滿希望的感覺?

5.〈月球漫步〉一詩,「不凡的凡人」是什麼意思?

6.為什麼說李白的名句要到過來吟?

四、延伸閱讀

     1.插畫家黑色水母〈人生遊戲〉漫畫──由學生或老師朗讀內容(約5分鐘)

     2.寫學習單(約15分鐘,共150字)

       題目:請說明你從這次閱讀中的領悟(因格子有限,請勿提及故事內容)。

【佳文】


五、完成應用練習與習作

六、檢討五.較難問題(單元結束)

   ◎最後一堂課後半段時間,檢討補充教材《論語》第六回問答題(教師提問與學生思辨)。

結語

    狹義的閱讀:讀的是印有鉛字的書籍。廣義的閱讀: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閱讀如果不能產生正向影響(如:心靈啟迪、知識躍進,文采提升……),那應該不是推動閱讀的目的。而要達到上述目的,一定要有方法,使學生願意從中學習,否則再怎麼有意義的教材,卻讓學生在它們面前睡著,或者讓他們心生排斥,更或者讓他們學到不該學的──這樣推動閱讀都是無效的。(閱讀理解策略實務經驗分享)

    有心的閱讀,應該可以測出閱讀力。

【檢索擷取】與【發展解釋】能力訓練

20151220 星期日

【檢索擷取】與【發展解釋】在選擇題上的訓練/畢仙蓉老師

    如果我們承認閱讀理解能力不僅是這幾年,更會是未來考試的趨向,那麼【檢索擷取】與【發展解釋】這屬於閱讀理解能力的部分能力,更應該善用良好試題(選擇題)來訓練。什麼是良好試題?又該如何藉由選擇題訓練這些能力?

    過去有些試題,確實是出題者嘔心瀝血之作,可惜他們忘記了:沒有一個人的思想可以跟我們一模一樣。或者說每個人都可能有它不同於我們的思考方向。因此許多試題,是根本無線索可循的試題。通常是測驗誰為出題者肚子裡的蛔蟲。尤其是將一首現代詩(自由詩)打散而請考生重新排列的試題,更是要求考生的思維必須跟作者一模一樣,絲毫不允許創作的自由──這類不良試題,實應打入冷宮(其實早年我受當時考試趨向影響,也出過這類試題)。

    誰說寫測驗卷不算是閱讀?如果試題優良,教師又善用解題的時間進行閱讀理解能力的「加強訓練」,學生可以同時思考一些名言佳句的涵義,還可同時與生活經驗聯結,更可以利用閱讀測驗進行思考性的閱讀。如果你看過學生會在寫作時,放入他們曾經從試卷中記憶而來的佳句或感人故事,你就應該相信那些試卷的力量;這力量比他們閱讀一本厚厚的小說,更實用也更見成效。誰說非得拿起一本厚厚的,能邊看邊笑或邊看邊啜泣,或看了半天仍看不懂人們稱的得獎好書才叫閱讀?

    閱讀理解能力中的【省思評鑑】能力訓練,各位可參考我於【試在畢得】介紹過的幾個單元:我在國文課做的事/延伸閱讀與文本理解實務經驗分享/《從動畫或短片學寫作》文藝營隊作法分享/


    至於閱讀理解能力中的【檢索擷取】與【發展解釋】在選擇題上的訓練步驟,過去我曾提過,但今日又有更具效率的作法(以<麥帥位子祈禱文>一課為例):

一、學生利用25分鐘完成20題理解題(含閱讀測驗)

※這二十題測驗題於測試前,由教師先篩選過。

二、規定:時間到即對答案(個人試卷傳給身後同學,各排最後一位拿至該排第一位同學處)。對完

    答案不可將試卷歸還本人,但改錯他人分數,則扣批改者該題分數。對完答案,由各排最後一位

    將試卷收回給老師。

二、提醒學生作答時,務必根據理解題先畫出題幹的keywords,再根據四個選項,分別畫出那些決

    定它們孰為答案和孰非答案的keywords。叮嚀學生勿用紅筆畫記──以免與老師的批改混淆。

三、畫記時,可以顏色區別,也可以符號區別。例如:選項A能呼應題幹甲處的keyword 以同一顏

    色(黃色)表示,或者同樣符號(在字詞右邊畫單線)。選項B能呼應題幹乙處的keyword以同

    一顏色(藍色)表示,或者同樣符號(在字詞右邊畫雙線)。選項C能呼應題幹丙處的keyword

    以同一顏色(綠色)表示,或者同樣符號(在字詞右邊畫曲線)。選項D能呼應題幹丁處的keyword

    以同一顏色(粉色)表示,或者同樣符號(將字詞圈出)。

四、閱讀測驗題:

   1.  文本中,能呼應第一題的A選項,則將該句括號或畫線並寫上1. A

   2.  文本中,能證明第一題的B選項是錯誤選項的句子,則將該句括號或畫線並寫上1. B,但是B

       選項能決定它是並非答案的keyword,則須打「X」。其他選項作法以此類推。

五、教師批改是一項重要工作:從批改中,可發現學生容易寫錯那些題目,或者發現學生的語文程度

    需加強的地方。這些發現,都是下一堂課進行【發展解釋】的訓練機會。

六、下一堂課開始:

   1. 教師發下上一堂課批改的試卷並將需要講解的試題整理成一小張問答題(請見學習單)。未在

      此學習單上,卻可能是少數學生錯的試題,教師於批改時,已經以紅筆給予正確畫記(這也是

      在測驗前,叮嚀學生勿用紅筆畫記的理由──以免與老師的批改混淆。)

   2. 開放15分鐘給學生小組討論,並且叮嚀:

     1 組員共同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舉手,教師可給予適度協助。

           不懂卻裝懂,最不可原諒!

     215分鐘之後,由教師抽問學習單中的問題。答不出或答錯者,必須先站著思考,若至下

          課仍無機會搶 答過關,則需接受處分。

     3)回答問題時,若參照紙本(筆記)的頻率略高,至多只能算安全過關,不予加分;反觀,

          看著聽眾回大的頻率愈高,則得到的肯定(獎勵)愈高。

    3.討論時間十分鐘過後宣布:自己組員無法解決的問題,剩下這五分鐘可跨組請益。

七、發表時間(對於程度差者,或者表現緊張者,教師仍可給予適度提示或引導)

八、活動結束

    提醒學生:其餘未討論的試題,為學生個人問題,若是看不懂老師給予的正確畫記,可以詢問。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一類)──從文本出題

20151220 星期日

省思評鑑在〈麥帥為子祈禱文〉中的發揮/畢仙蓉老師

    姑且不說我自己是否喜歡這一課,課本既然有它,我就得設法找到可利用的價值。例如:強調它可見一位父親對孩子的種種期盼。再強調一般作文可不能像這樣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即使每句都頗有道理,但就是上句不連下句,全文沒有結構可言。

    以往都是我先解釋句子給學生聽,再問他們的想法或請他們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今天我不解釋,直接拋出問題(直接從祈禱文擷取)。學生將自己的見解寫在紙上(簡答),我依內容給予獎勵(優點數)

    第八節進行這九題的口語表達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找出可質詢處──穿插小小辯論

    學生利用一節課完成【課文前哨站】【題解】【作者】【課文】【注釋】【課文賞析】等閱讀(以畫記證明閱讀)並同時完成下列九題簡答

※請鼓勵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主動提出疑問,並強調:「不懂卻裝懂,最不可原諒。是否真懂,抽問即知!」

1.成功的人為什麼要謙遜溫和?

附帶問題:謙遜溫和者,必是成功者嗎?

2.以願望代替實際作為會有什麼結果?

3.安逸的生活不好嗎?為什麼不要走上安逸舒適的道路?

4.為什麼要同情失敗的人?

  附帶問題:任何失敗的人都值得同情嗎?

5.為什麼要籌畫未來?

6.為什麼要記住過去(真要記住所有的過去嗎)

  附帶問題:如果想忘掉卻忘不掉的過去,該用什麼心態看待?

7.樸實無華為什麼說是真實偉大呢?

  附帶問題:樸實無華的人都算偉大嗎?

8.虛懷若谷的人為什麼有真實智慧?

  附帶問題:虛懷若谷的人都有智慧嗎?

9.為什麼說溫和蘊藉的人有真實力量?

  附帶問題:溫和蘊藉的人都有力量嗎?

結論:學生表現精彩,多數人下課主動說好好玩。因為同儕間,或者師生間,進行質詢與答辯時,學生參與熱烈。


下一堂課…..

作法請見【檢索擷取】與【發展解釋】在選擇題上的訓練

以下各題請依關鍵字詞說明

1. 為什麼說「讓他藉此學習對失敗的人加以同情。」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共同有仁者的風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能成就大事的人物,必不會失去他善良純真的本心。)

2.請解釋「不要以願望代替實際作為。」與「夢裡走了許多路,醒來還是在床上。」以及「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等三句話為什麼有共同涵義。

3.王小明認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句話,與「不要引導他走上安逸舒適的道路,而要讓他遭受困難與挑戰的磨練。」意思接近,你該如何向他解釋二者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4.請說明「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與「求學問道要趁早」「成就學問需下苦功」「實踐習得」等三句相通處。

5.為什麼說「一個人愈少想到或愈少知道自己的美德,我們便愈喜愛他。」這句話的涵義,與「君子之才玉韞珠藏,不須張揚。」意思相近?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二類)──補充教材上的實施

20151019 星期一

從試題檢討中訓練的能力 / 畢仙蓉老師

    上週三、四段考結束,正巧遇上星期五公假,無法親自上課,又不忍給代課老師太多要求。於是先安排年級補充教材論語──我設計問答題供學生回答於紙本(請見【與國文教學有關的事】檔案分享之論語第五回問答)。同時要求他們先閱讀補充教材指定範圍並畫記key points and key words。公假結束,回到辦公室,批改key points and key words畫記後,將問答題帶回家,不多久時間即改完。對了,回家前,我還整理了學生這次段考中,錯的人數較多的題目與最難的一則文言文閱讀測驗,重新印成一張含解答的A3試卷(請地球先生原諒我!希望我的有效教學可以為地球培育出更多人才!)今日課堂進行講解以及口語表達考驗──說明每一選項正確或錯誤的理由──必須就key point or key word說明。活動是這樣的:

      我說:「全班讀完題幹後,這題不完全懂或完全不懂得請站起來。所謂:『不完全懂』是指對題幹或者任一選項有部分不了解。站著的同學,老師不會請他解釋那題;反倒是坐著的同學,我就要請其中一位解題,包含我就選項提出的問題。若是答錯或答得支支吾吾,即要接受處分。因為不懂卻裝懂,最不可原諒。若是回答得好,當然會得到獎勵。此外站著的同學聽著囉!如果解題的同學沒有說錯什麼,我會問你們任何一位從剛才那位同學說的話中,聽到什麼重點。若是剛才那位同學有被老師修正的地方,我會問:我做了什麼修正?若是答不出來或答錯,請先站到願意自動解題或回答其他題,且正確後,才可坐下;若是自動舉手且答對了,可得到一點獎勵。」

     一節課完成段考試題檢討,這檢討過程,還給了學生一些重要的能力訓練。

     今日有一個班級是兩節國文課,這個班級的第二節,即進行上週五《論語》問答題的檢討。檢討前,我已批閱完畢並選出每題回答優良者,名單公布於黑板,開始活動說明:

一、     向名字在黑板上的同學請教,看看他們寫些什麼,十分鐘後,老師抽問回答(這段活動原本說計時十分鐘,後來又延長五分鐘)。

二、     回答時,若不依賴紙本且口齒清晰、儀態大方,可獲獎勵;若依賴紙本(盯著指本讀),僅能算安全過關。

三、     為了尊重回答者並證明你在聆聽,老師會抽問臺下同學從剛才回答者的口中聽見什麼重點。若是老師有做過修正,會問你聽到什麼修正。當然你可以在同學回答以及老師修正時,做紀錄──以防你因為緊張或其他因素而記不住剛才的說話內容──可以看著你手上的紀錄回答。

    這個活動不僅是回答設計好的題目而已,我還依據學生上週五紙本作答的內容中,那些易被反駁的答案,或是回答不清楚的答案提問,例如:為什麼「對追求知識是『樂在其中』的人,就比『喜好追求知識』的人更好?」會這麼問是因為題目:為什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又為什麼「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請說明你的見解。

    有學生僅作翻譯,卻未說明為什麼「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還問到:「學而知之者」是願意學習的人,有人說這種人最值得欽佩。那麼「困而學之」的人不也是願意學習嗎?為什麼不特別欽佩他呢?此外,「生而知之者」不願意學習嗎?會這麼問是因為題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這四等人,哪一等較值得欽佩?請說明你的看法。

    上述問題,我又問:有人試卷上回答他最欽佩「生而知之者」,你們覺得「生而知之者」真值得欽佩嗎?哪種情況下,這種人不但不值得欽佩,還會令人心生警惕呢?

     我又問:有人說知識廣博的人就具備仁德,你們認為「有知識」會等於「有品德」嗎?會這麼問是因為題目:為什麼子夏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與「仁德」有關?請說明你的見解。而學生在做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翻譯後,就直接做這樣的結論:博學多聞又不恥下問的人就是有仁德。

    檢討試題的目的,應該不是只有給予學生答案;它至少包含思考圓融與口語表達的能力訓練──這是近年我對自己的提醒。以下提供方才提到的論語問答題:

《論語》問答第五回   班級:    座號:     姓名:        出題者:畢仙蓉老師

一、孔子讚賞顏回好學,說他「不遷怒,不貳過」。試問:為什麼「不遷怒,不貳過」便可以稱得上好學?

答:

二、為什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又為什麼「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請說明你的見解。

答:

三、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一直思考,為什麼對學習無益?

    答:

四、「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這四等人,哪一等較值得欽佩?請說明你的看法。

    答:

五、為什麼子夏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與「仁德」有關?請說明你的見解。

答:
另附上【第一次定期評量班級檢討試題】學生優良筆記

請見從試題檢討中訓練的能力http://bcrtw7.blogspot.tw/2015/10/blog-post.html


關於文言文的解說方式請參考【朗讀(有聲書)在文言文中的運用】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三類)──從動畫或短片進行

2015823 星期日

《從動畫或短片學寫作》文藝營隊作法分享/畢仙蓉老師

   當學生喜歡閱讀時,我們還需要擔心什麼事嗎?學生不喜歡閱讀,又要如何引起他們這方面的興致呢?無論學生是否喜歡閱讀,他們都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一、有閱讀習慣卻不一定有閱讀能力。二、經常讀進父母與師長不希望他們學到的事。也都可能有這樣的需要:如何從「閱讀」培養「好品格」以及「閱讀理解能力」、「寫作力」。《從動畫或短片學寫作》這支營隊成立的目的,卻是讓學生知道思考力的重要。因為短短六小時,如何「培養」好品格與閱讀理解能力?暑假期間讓學生來學校寫作文,還會有多少人報名這支營隊呢?如果讓學生再這六小時深深知道思考力的重要,卻不無可能。一旦明白思考力的重要,上述所有能力,未來他們的老師也都可能敎給他們,他們也會更有意願學習了。

    談「思考力」之前,先談閱讀是什麼。因為這支營隊就是要藉由生動的閱讀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思考。


我對閱讀下的定義:

一、 狹義的閱讀:讀的是印有鉛字的書籍

二、 廣義的閱讀: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

     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

     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短短六小時,我不可能讓學生拿著一本書讀到快下課了才來分享。況且暑假期間,若僅是閱讀書本,何需來參加這個營隊呢?在家捧著書本閱讀多享受、多自由啊!不僅是因為「營隊」的關係,平常我的國文課便常採用這兩天下午的形式。以下引用我在幾場演講中的分享:

    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此段文字亦收錄於<我在國文課做的事>)

    閱讀多,創作題材也多。一般學生常感自己平凡的生活寫不出吸引人的作品,那麼何不從閱讀中找尋可用題材?或引用,或改編──皆屬於一種創作手法。近十年我談作文教學,總不忘提供學生閱讀的機會,甚至訓練他們記故事的能力(能記,才能用),期望能從此看到更多吸引人的作品。果然這方法有效!然而這些能力需要訓練,而不是丟一本書給學生讀,它就能讀出閱讀力或寫作力。況且為有長期訓練,才可能訓練出高層次思考力。

    我如何讓學生在六小時內明白思考力在寫作上的運用與重要,也讓他們知道說話時前後的連貫己語助詞的省略?請再容我重提過去於《畢老師寫作裁縫室》分享的一段話。先了解這段話,才更義明白接下來例子進行的目的。

    在我「移花接木」的作文單元裡,是要孩子把讀到的一則故事,根據一個設定的主題,選擇這故事中與它相關處連結並作聯想。例如:讀到「橙果設計」創辦人蔣友柏的故事,擷取他如何安排一天作息的部分與作文題目「工作與休閒」連結;讀到他如何打破身分框架〈「蔣家人」的身分〉創造自我的過程,設法與作文題目「逐夢、築夢、完夢」連結。

    作文有自己的經驗,聽來才真實;有故事佐證,更添作品內涵與作者深度。當然見解的呈現──是證明自己確實吸收與領悟的方法。基測時代中學生的作文考試都偏重於談自己的經驗(這沒什麼不好),如今會考時代,作文已進階至閱讀理解策略中的「省思與評鑑」這個高層次能力要求;除了生活經驗,反思力──已是寫作須具備的要素。這支營隊即是希望學生善引用故事與自己經驗聯結並抒發感觸。

作法分享

一、 讓學生明白思考力的重要

1.     播放《三個傻瓜》片段

()影片播放前,教師先提出問題:影片播放完畢,請就「思考」這個主題,告訴大家你看到什麼重

    點,其次回答你領悟什麼道理,最後回答你聯想到什麼生活經驗(可以是你見到的,也可以是你

    聽到的,當然,如果是發生在你身上卻不會不好意思說出的,則更好)。

()影片播放完畢,立即請學生小組成員面對面輪流分享。指導員(僅高一個年級的學長)在成員默

    不作聲時,舉例或以問題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組分享時間結束,教師先詢問自願上台的小組。再依指導員神色指定其他小組成員(有些學生

   小組分享時,表現頗好,但遲遲未舉手表示自願上台分享)。

()每一位發表學生下台時,都會得到鼓勵或肯定的掌聲。教師一定在掌聲響起前或停止後,給予發

   表學生聲情的回饋──使他們有下次會想上台的勇氣。

()提供指導員分享機會(作為新生學習典範,也帶動整場學習氣氛)。

2.     播放《蒙娜麗莎》兩個片段

()    影片播放前,教師先肯定學生上一場的表現,再提出對上一場的修正:發表「領悟」時,應

    該就「發現」來談,如此這個領悟才跟發現有關聯。這在寫作與談話中,才不令人一頭霧水(懷

    疑領悟與發現有何關係),說話或寫作也才有重點,不會令人看不出主題是什麼。請學生接下來

    的每支短片或動畫,均能掌握此原則。開始播放下一支短片,重複提醒學生:請就「思考」這個

    主題,告訴大家你看到什麼重點,其次回答你領悟什麼道理,最後回答你聯想到什麼生活經驗(可

    以是你見到的,也可以是你聽到的,當然,如果是發生在你身上卻不會不好意思說出的,則更好)。

    ()~()作法同的一支短片進行方式

二、 從動畫學說故事

   ()分組討論劇情(先在自己座位觀賞,影片結束再小組聚攏討論)

   ()口述影片大意(一人獨述或故事接力)

   () 告訴大家:看到什麼重點,其次回答:領悟什麼道理,最後回答:聯想到什麼生活經驗

三、從短片學寫作

   ()分組討論劇情(先在自己座位觀賞,影片結束再小組聚攏討論)

   ()口述影片大意(一人獨述或短片故事接力)

   () 告訴大家:看到什麼重點,其次回答:領悟什麼道理,最後回答:聯想到什麼生活經驗

四、移花接木寫作教學(營隊以口語表達方式呈現)

   95年台中市語文競賽國語即席演說題目(國中學生組決賽)為題進行:作文如果出現這些題

   目,你如何將學過的故事巧妙套用於下列主題?

1.      我想走的路 2.我的人生觀 3.閱報的樂趣 4.珍惜少年時 5.常懷感恩心 6.我最欣賞的人 7.我最敬

愛的人 8.我的休閒生活 9.一個人的時候 10.如何面對挫折 11.我最想推薦的一部電影 12.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13.一則動人的廣告 14.. 一則新聞的啟示 15. 美、在心靈

(一)教師說明:請任選一則你看過的動畫或短片,擷取其中可聯想至十五個演說題的任幾個。為了使

擷取的部分更切題,可將故事改編,使完美的扣緊題旨。

()指導員示範(指導員已於第一天營隊活動結束留下演練)

()小組討論

()甲生:我選擇《夢想從心開始》這支短片,其中一群小孩生活在一個浮在水面的村莊,他們很喜

    歡踢足球,但只有球隊卻沒有球場。不過他們還是努力利用環境做了一個球場。雖然在足球比賽

    中沒有得到冠軍,但他們的精神令許多人感動。家鄉也從此有了真正的足球場地。我覺得這個故

    事可以放在〈我想走的路〉、〈常懷感恩心〉、〈如何面對挫折〉還有〈一則動人的廣告〉。

乙生:我們兩天看的短片,每一部都可放在〈一則動人的廣告〉。

師問:從甲同學口中介紹的那段,哪裡可看出與〈常懷感恩心〉有關呢?

甲生:喔!如果要放在〈常懷感恩心〉這個題目中,我就要多加上他們要出發參加比賽前,村里的人合力為他們準備了球場上的裝備,還有一群人為他們加油……

師說:太好了!這個部分確實很重要!因為它才與「感恩」有關。那麼題目既然是〈常懷感恩心〉,你們試著將重心放在這裡,等會兒講述故事的時候,可不可以多讓這個主題明顯一點呢?

丙生問:可以改編故事嗎?

師說:當然可以,那最好不過了。

丙生問:故事改了大半呢?

師說:那有什麼關係?是你本是好呀!但別忘了題目是什麼,要讓人聽故事的時候即可聽出你要強調的主旨喔!(學生個個興奮中……)

()其他短片語演說題,作法相同。

()學生發表時,略指導他們的儀態,特叮嚀他們將語助詞「然後……」

   「那個………」放在心裡,不要說出。

五、活動結束後

    指導員與現場幾位觀課教師票選【思辨縝密 立論精宏】榮獲最佳表現者,得獎的是:

一年二班 / 廖○亭

一年三班 薛○之 / 陳○媃

一年四班 汪○福

一年六班 周○程

一年九班 王○捷

六、指導員與學員回饋單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四類)──從延伸閱讀進行

2015529 星期五

<櫻花精神>文本與延伸閱讀結合之作法細說/畢仙蓉老師

第一、二節課教櫻花精神,結束文本。過程:

1.發下備課用書中的學習單。

2.詢問學生有哪些題目可不用作答,並說明不用作答的理由(這時學生紛紛根據文本題

  旨說明哪幾題的哪幾小題與題旨無關。亦有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必須作答的人也會說明理
   
由。)

3.不等學生完成學習單,我改變策略→請學生依據學習單的每個問題尋找文本線索,並將答
   
案括號且註明題號。

4.鼓勵學生將自己畫記成果給我看,並給優良者獎勵。

5.僅挑選學習單中的幾題抽問。並詢問學生:如果你來寫一篇櫻花精神>,可能不會提到文本中的哪幾段?不提的理由是什麼?如果不提那幾段,又會放入些什麼題材?
第三節,帶領學生進入e化教室查詢具備「櫻花精神」的人物。

第四節,發下延伸閱讀<能累積的財是「真資歷」>一文,並先拋出以下題目:

此篇閱讀中,有哪些條件顯示對學習負責的態度?請於畫記後,整理成一篇流暢的短文→需結合〈櫻花精神〉的主旨。

第四節同時進行【請學生說明為什麼認為自己所選的人物具備櫻花精神】全班學生於第三節課查詢的人物有:林杰樑/舒伯特/南丁格爾/愛因斯坦/尼可羅‧帕格尼尼/柏拉圖/八田與一/瑪麗‧居禮/格林兄弟/阿基米德/保羅沃克/賈伯斯/楊喚/李鎮源/馬雅各/阿姆斯壯/牛頓/鄧麗君/鳳飛飛/貝多芬/達文西/德蕾莎修女/徐志摩/司馬遷/拿破崙/華特迪士尼/聖女貞德/哥倫布/莫那‧魯道。

第五節,朗讀學生於第四節課完成的優良短文,經作者本人同意:於課堂詢問同儕,關於他們的作品尚有何缺點──提出看法者,老師現場評論──如同寫作指導。此堂課尚有時間完成課本應用練習與習作。
補充

從關鍵能力訓練進行【閱讀理解策略》與【學思達】

延伸閱讀<能累積的才是「真資歷」>學生畫記作品

(從關鍵能力訓練進行【閱讀理解策略》與【學思達】於惠文高中該場演講現場實作


【佳作欣賞】→以下作品若以不同角度看來,98分者,可能變成95分;95分者,可能變成98分,或是不分軒輊。學習單請見<櫻花精神>文本與延伸閱讀結合之作法細說


省思評鑑能力訓練(第五類)──從作文課進行

2015610 星期三

國中會考作文教學實務經驗分享/畢仙蓉老師

一、反思能力的訓練

    倘若還有學生懶於思考與表達,恐怕就是把自己遠遠地丟在教育新時代的後頭。因此老師隨時於課堂拋出問題詢問學生對事情的看法(「論點」寫作訓練)──這是國語文必要的教學方式──是老師的責任;學生對於老師授予的知識,能隨時進行思考與理解,甚至反觀自身的生活──這是學習的智慧。

至於如何說出發人深省的論點──這是平日應該訓練的能力。以「捨不得」為例,「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即是需要平日反思能力的訓練。

◎如何建立學生思考與表達的行為?《蒙娜麗莎片段1》、《蒙娜麗莎片段2》、《三個傻瓜之盲從與思考片段》──三次片子播放之前,先拋出問題:

1.請在觀賞《蒙娜麗莎片段1》與《蒙娜麗莎片段2》之後,比較學生學習方式的不同,以及說明哪種方式對學習更有幫助,什麼樣的幫助?

2.請從第三支片子中發現學習的錯誤方式,以及說明它反諷的意義。

此外,再讓學生閱讀<思考不應等到蘋果落下時>,使更能感受「思考」的重要。

◎平日進行反思能力訓練的方式:

1.從文本設計評鑑與省思的題目

2. 從延伸閱讀設計評鑑與省思的題目

3.比較文本與延伸閱讀中心思想的異同

4.其他

◎範例


2.http://ppt.cc/ErBwJ【文本分析→延伸閱讀→寫作教學】實作範例

3.<生命教育十分鐘>+<那一夜,我和婦產科醫師一起流淚PPThttp://ppt.cc/Xhidk

4.<低智商社會>

◎參考單元

~<面對國中教育會考必須具備的寫作能力>/畢仙蓉老師http://ppt.cc/GRyC


二、賦予事件意義

    一般作文考試不是希望考生說完故事就好,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功力,與那些能寫出經典故事的文人相較,差距甚遠;若不在故事之後說明意義,老師怎知學生的思想深度?看不到深度思想的作品,很難被肯定是佳作。

◎賦予事件意義的訓練

1.將故事中的錦句融入心得分享中

2.聽故事說道理(此項作法須要求學生不得重述故事中任何片段)

3.其他

◎範例

1.《雁行理論》

2.2014最強激勵片八分鐘》

3.2500名猶太兒童的媽媽》

4.其他


◎參考單元

~<淺題深作- -如何提高故事的價值> / 畢仙蓉 http://ppt.cc/dM8jF

~<給好故事加上桂冠>/ 畢仙蓉 http://ppt.cc/iN0A


歐陽脩的〈賣油翁〉一文,哪裡是在告訴人們兩位人物射箭技術或倒油技術的厲害?「熟能生巧」、「謙沖自牧」才事故事的內涵。那麼「學會這項技能後,對現在或未來的自己而言,又有什麼影響」這句,哪裡是要你說:「學會作菜,我以後就可以作菜給家人吃」而已?哪裡是要你說:「學會游泳,我就不必擔心自己哪天會溺水」而已?

另以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捨不得」為例,捨不得,又該怎麼做?總不能一味說「捨不得」吧!若真「捨不得」,除了說明自己捨不得的理由,是不是也想為對方做些什麼?


三、敘事有重心且有精采處

    想學好作文,就得先學會說故事,但故事裡沒有重點,沒有精彩處,聽故事的人,很可能未聽完就睡著了,又或者心裡想著:「這故事什麼時候才結束?」、「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能不能別再說了?」何謂「重點」?何謂「精彩處」?二者有何差別?所謂「重點」指的就是最能呼應題旨的地方,也就是從它便可聯想文章題目想要傳達的道理。至於「精彩處」,是指全文最能抓住讀者注意力,最會牽動讀者閱讀情緒的地方。說到「精彩處」,也千萬記得兩個寫作原則:

「精彩處」的故事情節必須配合文章主旨來發展,而不是瑣碎的記事。

為使情節精彩生動,情節宜避免落於俗套(這與宋代流行的「說書」是一樣的原則)。

◎敘事有重心且有精采處的訓練:找出短片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幕,描述其畫面並說明感受及領悟。

◎範例

1.《善的迴力鏢》

2.《友誼》

3. 《林義傑感人小短片》

4.其他

◎參考單元

~<誰是說故事高手> / 畢仙蓉http://ppt.cc/9yKY

~ <看動畫寫故事>/ 畢仙蓉http://ppt.cc/TOpDN

~<看動畫當編劇>/ 畢仙蓉http://ppt.cc/D4w76

~<看圖說故事>/ 畢仙蓉http://ppt.cc/0cFX

~<焦點放對地方了嗎>畢仙蓉http://ppt.cc/tYyE7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捨不得」,其中【說明】有這麼一句:「讓人感到猶豫掙扎」──關於這句的由來(即引發「捨不得」這心情的情景)與心理狀況的描繪,應是全文精采處,宜善加鋪陳。


四、善於從事件中省思

   「捨不得」(104年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之後,該省思的是什麼?許多學生把重心放在「捨不得」三個字的意義上──不斷解釋它,卻忘記【說明】中有這麼一句: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這「體會」即是需要發揮的地方。又如「如果能重來」中的說明,分明強調「事後的省思與改進」,有考生一味在「如果能重來」這短語上抒發感慨,卻不知要從事件中去領悟義理。這就好比「當痛苦來臨時」一文說明中分明強調「這些痛苦有沒有帶給你任何的啟發或是特殊的意義呢」,結果學生一直強調「痛苦」的意義,卻不知要將重點放在事件的意義上。

◎訓練方式:

1.文章開頭與收尾巧妙放入題目並強調中心思想

2.多作「賦予事件意義」的訓練

◎範例

1.<抓住藍天  掙脫流沙>

2.<幸運餐桌>

◎參考單元

~<如果能重來>作文分析暨作品欣賞/畢仙蓉http://ppt.cc/aw4uu

~<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http://ppt.cc/9aWu

~<說理從簡開始>/畢仙蓉http://ppt.cc/0h2Gw

~<淺短動畫深遠啟迪>/畢仙蓉http://ppt.cc/TnULB

~<觸動時刻──音樂MV的牽引>/畢仙蓉http://ppt.cc/nJ0ZP

~<忠於原味〈二〉──抓住方向、扣緊題意>/畢仙蓉http://ppt.cc/BfciG


五、能敘事也能說理

    文章若只有作者真誠的情感,而無理性的思維,便會流於作者個人主觀情感的發洩(一發不可收拾,而又失去重心──無法切中要旨);讀者若缺乏與作者相同的經歷,便難以體會作者的情感,勢必無法產生共鳴。因此必須有理性的思維來引導讀者省思,使讀者融入其中。反之,文章若只有理性的思維,而筆鋒未帶感情,便無法令讀者動容,更難以令人深思反省,自然也無法達到說服的目的(成功的作品是要讓讀者認同作者的想法,甚至想起而力行),更無法叫人再三回味。

◎訓練方式:

1.同「敘事有重心且有精彩處」

2.同「賦予事件意義」

◎範例

1.<三袋米的故事>

2.<那天我感受到的溫情>

◎參考單元

~<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畢仙蓉http://ppt.cc/L8z6R

~<立與破>/畢仙蓉http://ppt.cc/ot7yj

六、敘事與說理多寡的分配恰到好處

   「心得」才是最能夠呈現你們思想的地方,也是老師評分的關鍵,可惜仍有同學將這部分精簡甚至省略。當然過猶不及,有一種寫法也不好,那就是故事僅兩三行說完,讀者還未進入情況,同學就開始洋洋灑灑談自己的想法。

◎參考單元

~<文章不要沒頭或沒尾>/畢仙蓉http://ppt.cc/VO27E

~<寫好一篇記敘文的條件>/畢仙蓉http://ppt.cc/beEb


七、題意清楚在文中卻不顯累贅

    文章結尾如果不能巧妙的放入題目,以再次提醒讀者關於它的重要性,那麼又何必要以它為題呢?可惜很多學生就是喜歡擅自更改題目──我不是指直接將題目畫去,而是全文從頭至尾不讓讀者看出他寫的是哪一道題目,又或者讓讀者誤以為他寫的是某一道題目──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規定的題目!因為捨不得離別,而領悟人生就該「珍惜當下」;因為捨不得放手,而提醒自己「學會放下」:因為曾經捨不得將努力來的收穫分贈給人,卻得到他人的分贈,最終領悟「分享」的可貴──這些領悟都很好。倘若寫著寫著,似乎全文很難看到「捨不得」這個題意,而使讀者誤以為題目是「珍惜當下」、「學會放下」或是「分享」,這會不會被視為偏題呢?很有可能喔!

    又如「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雖然它談的就是關懷、付出、奉獻、造福……等相關道理,但學生就是不提及「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讀者即聽眾,他們是用眼睛聽作者內心的聲音。其實作文和演說有許多相似處,最大的相似處是:要讓讀者(或說「聽眾」)從頭至尾清楚地知道說話者(作者或演說者)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什麼。當然我不是說文章從頭至尾的每一段都要出現題目以提醒讀者(因為過猶不及,頻繁地強調題目,會使文章顯得呆板),但是每一段的材料都要與題意密切相關,特別是結論更應該讓文章有完整結束的感覺。所謂「完整的結束」,就是強調主題,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你今天談的重點,也明白為什麼要舉那些例子的原因了。在這方面,演說與作文有點兒不同:建議演說者在開頭、本論與結尾都各強調一次題目。為什麼?消極地說,是以免聽眾注意力不集中而誤以為你偏離主題;積極地說,是讓聽眾覺得你思路清晰,每處都不離主題。作文不這麼強調,是因為「文無定法」之外,也是因為避免文章僵化。~就是要你記得我──談文章收尾/畢仙蓉老師


補充

訓練說理圓融的方式:辯論

◎參考單元

http://ppt.cc/so2l《早修宜規定為閱讀時間》

http://ppt.cc/PxYZ《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http://ppt.cc/46FP《臺灣應廢除死刑制度》

http://ppt.cc/Nr8H《學歷越高,成就越高》

http://ppt.cc/PH47《應可製作成績單與公告含班排名、年級排名的成績單》

http://ppt.cc/y9H3《我對「交朋友宜多宜寡」的看法》

尚有甚多直接於課堂由學生發表感想,或是利用電腦播放新聞供學生簡要討論,均無法在此列出。

未完
請見
閱讀理解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實務經驗整理Ⅱ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